妈妈是一个人让人充满温暖和爱意的词。我的妈妈是这样,你的妈妈是这样,所有人的妈妈在心理学意义上都一样——养育孩子、怀抱幼子,用温暖的乳汁全心全意地滋养孩子。
只是在现实中,我们确实也看到了太多的残酷真相:
她说:“我知道妈妈很爱我,但我就是讨厌她!”
她说:“她养我长大不容易,但她给我的伤也很深很重。”
她说:“她只会整天灌我鸡汤,她自己只会盯着手机,无所事事。”
她说:“妈妈天天逼我学习,学习就是一切,可我已经很累了……”
她说:“我只是想休息一下,但她却对我不依不侥,骂了我三天!”
在对孩子的攻击里,转嫁了什么?
午后,一家三口坐我的对面。妈妈对我热切的眼神与关注传递了她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她说:
最近10岁的女儿不愿意学习,怎么说都不行。
我看向女儿,孩子说:我觉得我的成绩是比较好的,班上前三名,我只是想偶尔休息一下,但总被她(妈妈)啰嗦。
我把目光看向爸爸:你怎么看?
爸爸默默地说:女儿已经很优秀了,我觉得可以了。
进一步了解,得知了母女经常因为学习的事而吵架。妈妈会因为女儿的片刻休息而一连发送10条人生道理给她。全是“鸡娃”的鸡汤。
咨询中,孩子说了一句话,让我一直记在心里:我知道妈妈爱我,可我就是讨厌她,就是烦她!
在这样的关系里,显然能看到,母亲的角色和权力显然高于其他家族成员,同时以极度焦虑的面目呈现。父亲被母亲的强势和焦虑挤压到一边,只能偶尔发出微弱的声音。
从心理层面看,妈妈是整个家庭焦虑的制造者,而在家庭成员中,显然她只能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最弱小的女儿,因为只有女儿才能对妈妈的转嫁全盘接受而毫无还手之力。
她并没有把这种焦虑很好地觉察,化为自己改变和提升的动力,而把这样的焦虑加倍放大后直接扔向了年幼的女儿。
两年前,在天桥上跳车的学生事件依然让人扼腕叹息。据网络报道,事情是因为儿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于是她在车里对儿子进行批评,但是她怎么也想不到,儿子居然直接打开车门冲出去跳桥自尽。
母亲自责道,要早知道儿子会这么做的话,她就不会批评儿子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她很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她一定很恨自己。
之前出现的在学校走廊被妈妈搧耳光后跳楼自杀的初中生,是因为在班上和同学玩扑克,家长被老师叫到学校配合教育。
对此,网上有诸多讨论,有的认为现在的孩子承受力太弱,有的认为孩子的表现不好肯定不是一天两天。我们综合来看,确实有孩子表现不好和承受力差的原因,但也有作为养育者的责任。这两位母亲的心里,可能藏着有这样的内心戏:儿子表现不好,学习上、同学关系上有矛盾,丢了我的脸,批评是应该的、必须的;妈妈不优秀,你不能如我这样;妈妈优秀,你应该比我更优秀,你的表现不是我儿子的正常表现。在这样的不合理逻辑下,情绪战胜了理智,悲剧出现了。
这样的母子/母女间的“共生绞杀”现象太多太多。过近的关系让子女们窒息,从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开拓自我功能,这是最可怕的。焦虑不可怕,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最弱小的孩子身上,孩子却成了最无辜的受害者。尽管对孩子严格管教是应该的,但出现这样的无法承受的转嫁,其后果又谁能担待得起呢?
母亲角色,为什么比父亲更焦虑?
上面的个例中,表面上看,是母亲在督促女儿学习,希望女儿变得更优秀。但从潜意识(精神分析角度)看,或许不是,这是因为分离焦虑导致的口不择言、言不择行,意味着,你变得越优秀,你就越容易离开我,你就离我更远,所以我以我的唠叨来攻击你,就是为了让你不优秀,你以后就不会离我太远了。这样的解释,看起来有些荒谬,但细想,不是吗?
从原因看:
一是,作为孩子的生养者,妈妈在共生体验中有更多的焦虑。在养育子女过程中,女人作为母亲的角色,在怀孕、生产、喂奶等养育过程中,婴儿与母亲是一个由共生到个体化的过程,她体验到的分离焦虑及身心痛苦必然高于任何一个男性。在养育孩子时,孩子穿一件衣服就保暖的情况下,很多母亲会给多加一点,晚上被子要盖得更严实;孩子吃饭时,母亲更多一些催促和施压。
二是,妈妈对分离体验更害怕。从心理的防御机制来看,妈妈用“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在表达这样的意思:我没法直接表达你离开我的害怕,那样我显得多脆弱啊,但我可以通过打击你来达到我的目的。
分离焦虑源于母婴阶段与妈妈的分离,它不仅为婴儿所感受,也为妈妈所感受,是由于离开妈妈造成的对人对环境造成的应激反应。
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继续哭泣,表情迟滞;
超脱阶段——开始接受外人,正常玩耍,但妈妈出现又出现悲伤情绪。
这样的分离体验无疑是作为男人的丈夫角色无法达到的。
三是,女人更感性,更容易为外界催眠。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接触到比我们优秀的人,更优秀的家庭。“别人家的孩子”、校外培训等,这些都更容易为女人所动心,她们更感性,更容易被催眠。从普遍现象来看,女性比男性更焦虑,更容易对微小事件灾难化。在家庭中、工作中、日常生活中,无不如此。
邻居家的孩子经常生病。我发现一个很无奈的现象:他的妈妈在养育时太过于小心翼翼,大夏天的时候,孩子要穿三四件衣服,里一层外三层,经常被捂出汗出痱子。妈妈说:我也不想给他穿那么多,但老是着凉生病啊。后来了解到她自己体质不好,也经常穿的衣服多于常人,因而把自己的焦虑投射了孩子身上。
当你成为这样的母亲,该怎么办?
理论上说,谁都想把自己的生活过得舒坦,但现实中却不容易做到。当今的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互联电商时代,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人的心理,让很多人的心理“异化”,变得或者焦虑,或者抑郁,或者强迫。
女性在今天的地位在不断得到提升,但社会对她们的要求也更高了,要照顾家庭、养育孩子、做好家务,还要做好工作;而男人似乎没什么变化,那就是事业、赚钱。这也增加了女人的焦虑值。
女人变得独立、自强,也变得敏感、焦虑。
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这妈妈当着当着,就变得让儿女们讨厌,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你听到你的孩子说你烦,那你真的要注意了。
怎么办?
一是,后撤作为妈妈的“功能”。
子女成长后,也许到了该放手的时候了。也许是你的过度保护——实质是过度控制,让孩子不舒服甚至窒息。也许是你的某些焦虑的言行影响到孩子的自然成长。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积极生长的本能,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只能说是被压抑了,要么是自我压抑,要么是被养育者压抑。
做一个支持者,做一个远远的观望者,或许你会发现,原来孩子成长的风景可以更美的。
二是,抛弃对自己和他人的理想化防御,专注于自我的改变和提升。
对他人的理想化,总是承载着自己的未实现的梦想,在心理层面意味着:我上不了大学,孩子你要完成我的愿望;我进不了好的工作单位,你要好好上学以后要过得比我更好。将自己的理想放在孩子身上,这是妈妈将焦虑和责任进行的转移,却更是年幼的孩子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女性应该更好地专注于自我成长,觉察到自己是自己,孩子是孩子,孩子并没有义务去承担父母的梦想和责任。孩子应该为他自己的使命去努力,完成他自己的目标,过好他自己的人生。专注于自我成长,才能把更多的关注力放在自己身上,释放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压力,还孩子以更强的前进动力。
三是,与焦虑同行,通过“工作疗法”在行动中缓解焦虑调节心态。
客观地说,人总是会有一些压力的,有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必然会有紧张和焦虑,因此,想要让焦虑清零,基本上是做不到的。
多一些觉察,看到自己内在,是否因为家庭关系或工作压力,而有焦虑了?
我们可以与焦虑同行,不与它对峙。
这里介绍一种有效的方法:工作疗法。它意味着,通过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方式,将内在的焦虑、不舒服等情绪、感受,通过工作进行转移,从而释放内在压力,不再攻击自己,攻击家人。工作的时间专注于工作,生活的生活专注生活,将工作与生活尽量分开,不要胶着在一起。
是的,好方法,不妨一试。
作者简介:
刘月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6787人
入驻年限
6.9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