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最需要文化的心理支持,有些专家认为葡萄酒的价值是四分文化四分原料两分工艺,技术、设备、原料都可以引进,但文化买不来,也无法模仿。解放初期,张裕成为中国葡萄酒的摇篮,张裕葡萄酒大学培养的大批人才,成为中国葡萄酒业的脊梁,张裕引进西方技术、葡萄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一种文化,《葡萄酒文化与张裕产品》手册也表明,张裕是把葡萄酒文化放在首位的。传播文化就是开拓市场。由于张裕公司对葡萄酒文化的提倡及对现代生活的独特理解,使他们致力于推广这种文化、这种生活。从社会传播角度来看张裕的宣传广告大都可以划入公益行列。例如从1997年起,张裕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葡萄酒百年文化巡回展,一方面普及葡萄酒知识,启蒙葡萄酒消费,一方面展示百年张裕所代表的东方葡萄酒文化。从市场角度来看,他们所进行的市场推广,并不只是通常意义上的抢占市场,还是创造市场,即不仅分蛋糕还要做蛋糕。因为中国人均年消费葡萄酒不足0.3升,与世界人均水平6升差距很大。目前阻碍葡萄酒普及性消费的主要因素是价格与观念。价格受供求规律的制约最终可以跨越,但观念就困难多了,因为观念的转变必须从文化上突破,张裕的目标是通过对葡萄酒文化的经营,最后把张裕做成东方葡萄酒文化的象征,把张裕做成世界级葡萄酒品牌。企业将自身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文化通过整合营销传递给社会,理念文化是核心。张裕的理念文化包括张裕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它“爱国、敬业、优质、争雄”的企业精神。
企业在创业阶段没有必要建立系统的文化理念体系,因为还处于一个摸爬滚打的阶段,站稳脚跟是关键。但是不是说就可以没有自己的理念呢?答案是否定的,创业期的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理念,没有核心理念的企业,就如同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人云亦云,一会觉得这个行业赚钱,一会又觉得那个行业有前途,很多中国的民营企业为什么会长不大或者遇到成长的瓶颈,大多是跟自己没有核心理念有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发展比较盲目。包括象TCL这样已经比较成功的企业,其实还是在创业阶段,前几年在网络等几个项目的失败,都反映出公司发展理念不清晰,定位不是很准确的弱点。李东生自己在谈到网络项目的失败时说,“如果当时我们能够从企业文化价值的角度去做判断,我们做出的决策对企业就会更加有利一点儿。事实上,我们当时也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个行业的观念文化在许多方面和我们的企业文化是格格不入的:项目还没有做就跟我谈以后要多少期权,业务上热衷炒作,不注重创造实际价值。许多人心态浮躁,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而当时我却不能从企业价值观的角度去判断这种事情。所以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建立,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文化的建设“形神不合”。由于创业期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本质理解不够,所以在进行文化建设时,要么想建不知道怎么建,要么乱建,最后成了“四不象”。企业文化的理念层面是企业的“神”,企业理念说简单点就是企业对成功经营方法和经验的总结和提升,由于企业还处在创业期,因为还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方法,因此,这时如果要建立系统的理念体系是不现实的,企业老总要把握的是抓住核心理念,比如在用人标准和企业经营思路上。中国企业在塑造文化时,更喜欢提炼企业精神、企业哲学这些“虚”的理念,比较注重精神层面,但文化是根植于企业管理的,管理即文化,是一种“实体”文化,是文化的“形”。
克罗伯和克鲁柯亨的定义主要包含三个因素:、人的行为模式、人的行为的成果、象征符号文化的前提是人拥有理性的抽象概括能力,人开展认识世界的活动,将这种经过心智加工而成的抽象的图式、模样、道理等等,“物化”为具体的存在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自身的活动也按自己所抽象概括的道理、规范、礼节等等,呈现出可见的样式。这些抽象概括出来的东西,通过特定的象征符号系统在人际和代际进行传播,由此产生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和各种文化产品。从这一文化学视野出发,我们就可以与通常意义上的文化含义区别开来,看到“文化”对于社会发展若干更深刻的关联点:、生产力的实施必然要以人及其活动为中介,以文化形态为中介,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经济学说的危机》中提出,追求最大利润的经济法则往往由于老板的个性、文化价值等等而实际不完全起作用,因此纯理性化的经济理论在“文化之网”中会发生危机。、在当今信息社会里,弥散于整个社会的系统化了的信息已成为一种类似“物”的东西,文化完全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创造信息、接受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储存信息的能力。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其文化和文明程度,也可以从其信息制造的规模、人们普遍的信息能力以及信息质量等角度来加以衡量。、更多的时候,文化是作为一种弥散于特定人群的文化心态和氛围,它包括思维方式、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等。换言之,文化既体现为观念,又表现为人的情感方式、举止姿势、服饰摆饰等等。、作为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的象征符号系统,文化是把个人凝聚为社会和群体的纽带,因此,文化发达的程度是同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的形式和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由于人类每一代创造的文化不可能依靠生物学遗传由后人获得,只能通过包括象征符号在内的整个文化环境逐次传递下去,因此文化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机体“遗传”的一种基因。
很多人跳槽后无法在新的企业生存,原因就是无法适应企业文化中的“潜规则”。在近日举办的“前程无忧人力资本论坛”上,众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就如何破解企业文化“密码”、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怎样的困境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企业文化关键在“根部”葛兰素史克投资有限公司区域副总裁、人力资源总监张国维认为,很多人到企业里面无法生存的原因,就是无法适应企业文化中的“潜规则”。企业文化有三个层次,可以用一个睡莲模型来构造。最上面经常可以看到的是“花”和“叶”,就是通常说的组织结构、框架、制度和一些流程;第二部分是“梗”的部分,就是通常公开的价值观、使命、目的以及行为规范;第三个部分是只有钻到淤泥里才能发现的“根”,也就是各种视为想当然的下意识、观念直觉和潜规则。一些公司里很多新员工要请老员工吃饭,就是希望老员工指点别让自己掉“雷”里,这个“雷”就是潜规则。企业文化的秘密,就是如何把公司建立成一个被员工或者是将要成为员工的人可以长期信赖的雇主。员工在这个企业里才会放弃自己的短期利益跟着公司长期走,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密码”。因此,企业文化的真谛就是这朵鲜花的根部是否充满了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和分享。探究企业文化是不是能够长久,应该探究其“根部”是不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