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选题、写作、刊发服务”“省时高效”……目前在网络平台上存在大量能够“帮助”发表论文的商家,其中不乏交钱就能“代写”并发表在正规刊物上的“一条龙”服务,甚至还有发表“假论文”的不法分子。据《中国科学报》评估,仅代写论文的“产值”就已超过10亿元。
中文出版的“水刊”“假刊”屡见不鲜。去年一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引起一片哗然,今年的“熟蛋返生”又上头条。在“熟蛋返生”事件的后续发展中,当事人郭某称这篇论文并不是由她自己亲自完成,而是由朋友代笔,以六七百元的价格刊发。
据报道,一些非核心正规期刊的版面交钱就能上,有的期刊一次出版厚厚一大本,密密麻麻地塞满“学术垃圾”,其用意无非就是赚取版面费。
加强对学术刊物的监管,是应对学术“灌水”最直接的方式。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与科研机构针对学术期刊开展多轮违规收取版面费的打击,并拉出了多个学术刊物的“黑名单”,收到了一定成效。近年来,中文核心期刊越来越往正规化、深刻化、国际化的道路上发展,然而,仍有一些刊物处于治理的盲区。
针对如此现象,相关打击治理还应该加大力度,及时披露、撤销一些没有含金量,只为“灌水”捞金的期刊。譬如此次事件中刊发“熟蛋返生孵小鸡”论文的《写真地理》杂志就已经停刊整顿处理,如此久久为功,才能激浊扬清,维护学术期刊的权威性。
需求创造市场,无论是从事科研,还是职业评定,大量发表需求让论文卖版面有利可图。尤其是评职务、评职称、评优秀对发表论文提出“硬指标”,让很多完全写不了论文的人,却有了不得不发论文的需求。于是,“歪脑筋”催生了灰色产业链,论文发表成了虚应故事的“生意经”。
除了严厉惩治走“歪门邪道”的人,也要及时遏制某些期刊论文的“镀金”功能。并非所有的职称评定都适合以论文发表情况为依据,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不仅要引导个人,更要从评价体系改革入手。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