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作者分享了两个日常沟通中实用的小技巧,一起来看下吧。
工作中协作困难、甚至引发冲突?闭上眼睛,试想一下。你就会发现背后原因,基本都是沟通不到位。
所以,团队协作或者有效冲突管理的基础,其实更在于改善沟通环境,提高沟通效率。
关于协作沟通有太多道理和方法论,老生常谈,而沟通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就像被老板怼一样,都属于日常工作中。
所以,协调沟通的典型特征是:沟通对象丰富(上至老板,下至产品经理)、沟通链条长,沟通时间占比大。
而协调沟通能力本就属于软实力,高度依赖公司大环境,且非一朝一夕之功,说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大家又都知道,也没太多实际价值,就结合这两天工作思考,说些务实的话,可供参考。
这两天,镜同学频繁的视频会议、评审会、各种培训讲解,运营协调,被怼之后又被怼,需要协调沟通解决很多事情,累得同时,复盘了一下,发现最接地气但有效的沟通方法,其实有两个:
第一,搞清楚对方真正的需求,明确自己的需求,一对比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时候自然会出现。
举个例子:
前天,我们产品部正常组织新功能的需求评审会,技术总监突然决定,这次先不让开发人员直接参加评审,他单独参加再转述给开发。
理由是开发时间紧,任务重,不能耽误太多时间,说是让产品经理单独给他评审,然后把需求文档先发给开发。
他再结合需求文档和他的理解安排具体的开发工作,开发有不懂的再问产品经理,如有需要,可以再评审。
虽然没有明确说不让公开参与评审,但事实上,就是不让开发人员直接参与评审。
产品经理当时就懵了,也协调沟通了,但是没有结果,然后就跟我反馈了上述。
一开始我也是诧异的,敏捷开发,评审会是最高效的工具,如果只是开发内部自行理解,既有偏差风险,后续还可能会有沟通成本。
于是,我去找技术总监沟通,经过深度交流,最后才了解到原来老板对技术部的KPI指标有新的调整。
这里的需求就是指的是当月只要评审上会后,产品经理列入已评审的需求就算,哪怕月底评审的需求也算。(简单说,只要完成了需求上线,绩效就可能高,完不成绩效就低,那就还不如不评审)
这就明确了,这个需求开发预估需要2-3周,一旦上会评审,本月就纳入了考核,而又完成不了,就影响他们考核。
我们产品的需求是要尽快完成需求传递,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不要被考核,于是,我们最终达成共识:正常需求评审,但不列入新需求,作为某需求A的子需求。
产品经理让开发参与评审有错吗?当然没有。
人技术总监说时间紧,回头再评审有错吗?也没有错。
KPI指标合理吗?似乎合理又不合理。
我们的解决方案合规吗?似乎不合规又合规。
那彼此的问题解决了吗?
都解决了,组织效能也没有受到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挖掘背后的原因,不愿意配合一定是有他的逻辑的。
牢记:先要找到真正原因,其次才有可能找到解决方案。
第二,想要说服别人,诉诸利益,而不是讲道理。
《穷查理宝典》里不止一次提到,如果你想说服别人,诉诸利益而不是诉诸理性。
你去想,我们所谓的协同和沟通,本质上都是想将我们的想法加之他人,并希望获得认可。
那我们我们单纯的按照制度、流程去推进,行不行?
答案是可能行,但有不可控的依赖条件,需要根据对接人具体分析,有些人就是好解决,好沟通,有些人就是不好协调。
另外,制度本身也是有弹性的,你肯定遇到过:对方在制度范围内,可以选择配合,也可以有完全的条件可以合理的不配合你的工作。
那怎么办?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站在他的角度,找到对他有利,对我们需求也有利的共同点,寻求最大公约数。
这种例子太多了,比如,你想让开发高效配合你解决某个问题,对方漫不经心,你告诉他咱们得为了团队荣誉而战,得抓紧啊,有没有用呢?不置可否,因人而异。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不如明确说:今天这个bug要解决,不然你整个周末就得全天加班来干啦,就别想五五开黑啦。
总的来说呢,这两个方法也有递进关系,首先要找到问题的本质,其次要诉诸于利益,站在沟通对象的角度去思考。
另外,这两点都只是沟通方法,要正大光明的去思考,因地制宜,不要使坏了小心思,适得相反。
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被协同困难所打击,因沟通不畅所困扰。
这正是因为沟通无止境,困难重重,需要披荆斩棘,可前路上仍有可为师者,或为人,或为物,或为事,或为史。
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保持谦卑之心,不停步的追赶。
正如孟子所说,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