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故事中一般能感悟什么东西?有一种穿透人生的悲壮感!汉代名将周亚夫在率兵平定七国之乱中,没有听从汉景帝的诏令,坚决不救中途遭遇叛军轮番进攻的梁王,虽然最后平定了七国之乱,却与梁王结下了一辈子的仇恨,导致自己人生的悲剧下场。一个在战略上多么有定见的领导者,需要为自己的定见付出不可预知的代价,这就是一种历史的悲壮感。请问如今有几人处在周亚夫当时的情景还能坚持自己的定见呢?
周亚夫,汉朝开国功臣周勃次子。为人熟知的是中学教材中《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汉文帝前往细柳劳军,被告知必须派使者拿着节牌通告才得以入得军营,还不可纵马奔驰。当周亚夫面见汉文帝时也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这让汉文帝啧啧称赞,对太子说:“极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这位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国发动武装叛乱。吴王刘濞亲自领兵二十万来犯,北渡淮河,会合楚军。先向梁国进击,又派奇兵到崤、函之间埋伏起来,伺机行动。
周亚夫奉命率领大军东进,反击吴楚叛军。他先拟了个先予后取、避实击虚的策略,向景帝请示,得到景帝的同意。于是周亚夫带兵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消灭了叛军的伏兵。
此时梁国正在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到达昌邑城(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依然不发救兵。最后梁王写信给景帝,景帝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但他却暗中派军截断了叛军的粮道,还派兵劫去叛军的粮食。叛军只好先来攻打周亚夫,但几次挑战,周亚夫都不出战。
叛军因为缺粮,最后只好退却,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取得胜利。叛军头领刘濞的人头也被越国人割下送来,七国之乱得以平定。战争结束后,大家这才纷纷称赞周亚夫的用兵之道。
避实击虚,不为权威所动,以逸待劳……从故事里或许可以看到周亚夫用兵的计策,但更有很多背后的精华并不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战斗中,而在《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里:建立一套拥有效率、不为权势所动、有着高效协调能力组织才是最后决定性的关键。
讲这个历史故事有着特别的寓意,对于一个创业团队而言,最重要的恐怕是团队的氛围和组织文化。这一点往往不在其中的人看不懂或看不到,就像随文帝一同劳军的官员都觉得周亚夫傲慢无礼一样。
而在市场风起云涌之时,各方势力大都气势汹汹高歌猛进,与之针锋相对地比拼,咱们并没有足够的实力,怎么办?想那叛乱的吴王刘濞,汉高祖刘邦之侄,可谓身世显赫;20岁时破过名将英布,可谓勇武彪悍;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可谓资源丰厚。面对诸如这样的对手如何应付?
周亚夫的方略才是上策:避而不出、积粮囤资、截其粮道。最终要建立的是一份灵活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跟随疲于奔命,关注于梁王的当下之急而丧失了战略上的主动性。更何况,周亚夫所领之命是一一军定七国之乱,并不是援救梁王护佑景帝,也亏得其带兵有方才能如此沉得住气。
有时候,只是看上去不动,最善战的斗鸡其实“呆若木鸡”。所以,对于各位已经急于下诏的“皇帝”们,我们可以说:此时的我们正在以自己的节奏稳步前进,请相信这支部队,天下是不会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