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与魏军交战时故意示弱,一边退兵一边减灶,头一天有10万人的饭灶,第二天有5万人饭灶,第三天只剩下3万人饭灶,通过减灶的方法表明自己胆小怯战,从而诱敌深入,大败魏军。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减灶诱敌之策多被后来兵家借鉴。但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将却反其道而行,通过增灶的方法示敌以强,最终大败敌军,这就是东汉名将虞诩。
一、力保凉州
虞诩的起点并不算高,他祖父虞经只是个芝麻大小的狱吏,但是虞经人穷志不穷,对孙子虞诩寄予厚望,给他取字“升卿”,即升官之意。正如祖父对他的期望那样,虞诩允文允武,不仅是能征善战的名将,还官至尚书令,是个难得的直臣。
虞诩以儒学孝顺出名,第一个职务是太尉府郎中。
在庞大的官僚体系中,这个职位并不算高,然而就是在太尉府郎中的位置上,虞诩干了一件足以令东汉君臣汗颜的事——保住凉州。
公元110年,西北胡人作乱,朝廷年年与之作战,劳民伤财、徒劳无功,同时各种天灾不断,造成朝廷财政困难,西北一带民不聊生,整个凉州一片糜烂。于是大将军邓骘决意放弃凉州,专心对付北方匈奴。
在这种情况下,虞诩站了出来,他分析利弊,给出了三个反对理由:
一是先人开疆扩土,好不容易有了凉州,你们就这样放弃了?
二是凉州一丢,三辅之地就是完全暴露在胡人眼皮底下,那里的祖宗陵园怎么办?
三是凉州自古出人才,一旦抛弃他们必定大失人心,他们必然会心怀怨恨,从而和胡人联手对付朝廷,那时候朝廷的麻烦就大了。
虞诩是十分聪明的,在这三条反对原因中,他机智地搬出了祖宗陵园来反抗邓骘,让邓骘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置祖宗陵园于不顾。之后虞诩又建议将凉州官员的子弟家属征召入朝,表面上授予他们官爵,实际上是留在朝廷做人质,这样凉州守将就会全力平叛,不敢造反了。
要不是虞诩及时站出来阻止了邓骘愚蠢的做法,凉州很可能就不属于东汉了。
要知道,凉州对于东汉是十分重要的,论经济,它有河西走廊,是联结中原和西域的要道,论政治,它靠近长安,是西北边陲重地,论军事,凉州将士向来彪悍善战。在朝臣的国土意识淡薄的时候,虞诩为东汉保住了整个凉州。
不过也正是在凉州问题上,虞诩得罪了邓骘,他不久就被贬为朝歌县令。此时的朝歌正有刁民杀害官吏,聚众为乱,让虞诩当朝歌县令,邓骘摆明了就是给他找麻烦。很多人都同情虞诩,虞诩却置之一笑,“不遇槃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虞诩说到做到,开始了自己传奇的军事生涯。
二、平叛立功
对付朝歌贼寇,虞诩采用的是非常手段。
上任后,虞诩立即找来了一批壮士,不过他要的壮士不是一般人,他只要三种人:一是抢劫犯,二是盗窃犯,三是不干活的地痞无赖。
虞诩让这些人去投靠贼寇,充当间谍,把贼寇引进自己设下的包围圈,将其一锅端了。此外,虞诩还让人潜入贼寇中给他们做衣服,偷偷在衣服上做记号,一看到穿着记号的衣服招摇过市的人立马拿下,搞得贼寇很是慌张,以为虞诩开天眼了。
在朝歌展露出过人的军事才能之后,虞诩被安排到了对付羌人的最前线,当上了武都太守。羌胡作乱一直是东汉尾大不掉的问题,他们十分嚣张,虞诩还在上任的路上,羌人就带兵来战。对付羌人,虞诩采用的是增灶计。
虞诩兵少,羌人兵多,面对来势汹汹的羌人,虞诩下令加快行军速度,让羌人难以探知虚实;同时每天增加饭灶数量,以示援军已到。
虞诩反兵书之道而行,略施小计,羌人丝毫不敢进犯。上任后,面对羌人围攻,虞诩下令先用小弩射箭,故意示弱,等羌人大意之后,再用大弩进攻,弹无虚发,羌人大震。
同时虞诩下令军士从东门出城溜一圈,换身衣服再从北门回来,给羌人一个城内兵多将广的假象,搞得羌人人心惶惶,不敢再战。虞诩料定羌人有退军之意,于是在沿途设下伏兵,大败羌人,从此羌人亡散,不敢再入侵武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