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本是男性驰骋疆场的舞台,女人只有沦为配角。乱世之中,看重的又是金戈铁马,征战杀伐。那些盛世中文采精华的本领,到这里只能算是雕虫小技。所以,三国中那些著名的文人,比如孔融、杨修之类,若不肯乖乖地给有枪杆子的当奴才,就难免杀身之祸。至于曹操父子,那属于武人弄文,又另当别论了。
在这种情况下,一位精通文理的弱女子,她的命运自然只能是加倍尴尬和不幸。她就是后汉三国有名的才女——蔡琰(蔡文姬)。
蔡琰,字昭姬。到了晋朝,为了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后人给改成文姬。于是,“蔡文姬”这个假名反而成为主流。在这里,咱也从众,将错就错吧。
蔡琰出生名门。她的祖上蔡勋忠于汉朝,在西汉灭亡时拒绝了王莽的任命,逃亡深山,因而被称颂一时。蔡琰的父亲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文人蔡邕。蔡邕既是文史学家,又是大书法家和音乐家,在文坛和艺术界都占据重要的地位(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向问天从蔡邕的墓里找出了失传已久的名曲《广陵散》)。
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蔡琰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她学问很好,能言善辩,又精通音律,可谓完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在她年幼时候,一天夜里,老爹蔡邕弹琴。弹着弹着,一根琴弦竟然绷断了。蔡邕正想发一番感慨,不料身后的女儿稚嫩地插了一句:“断的是第二根弦吧?”
蔡邕心里一惊,因为女儿说对了,断的正是第二根。他口里敷衍道:“小丫头,你不过是碰巧猜对了罢了。”说完,手指头一勒,又弄断了一根琴弦:“这根呢?”
蔡琰回答:“这次断的是第四根弦。”又是分毫不差。蔡邕这才相信女儿真有这本事。
古琴的每一根弦,本来就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绷断时的响声自然不同。蔡邕自己能从焚烧木头的爆裂声中听出这块木头是制作琴的好材料,那么,蔡文姬能从断弦声中听出断的是第几根弦,这其实算不上怎么神奇,倒也恰好增加了可信度。对于一个年幼的小女孩而言,能有这份细致的分辨力,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等到蔡琰长大一些后,就嫁给了河东的卫仲道。婚后不久,丈夫就死了。在这短暂的婚姻中,蔡文姬还来不及生下儿子,犯不着呆在卫家,就又回到自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