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跟曹公学文化火是影响三国历史的重要因素

火烧连营七百里

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

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这是描述三国鼎立前最后一战夷陵之战的情况。,陆逊一把大火烧的刘备几乎丧生火海,火势延绵四十座营寨,刘备兵败如山倒,数万蜀军多半葬身火海,化为焦土。

俗话说,水火无情。一场大火威力是不可想象的,其破坏力太彻底,即使到了现在灭火如此先进时代,造成损失依然不可估量。因此,在古代冷兵器时代,火广泛应用战争。借助火,往往在敌强我弱时,出其不意,反败为胜。

《火战》最早在军事著作《六韬》有所记载,《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书中对火战和放火战都有战术:“遇深草蓊秽”之时,又有“天燥疾风之利”,敌人很可能乘机发起火攻。反敌火攻的战法,首先要加强警戒准备,“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发现敌人以火攻我,可提前将我军前后的茂草烧成“黑地”,构成一道防火带,并将强弯材士部署在左右进行防护,即可免受敌人攻的威胁。如果敌人前出至黑地,我军则应结成“四武冲阵”,用强弯护卫两翼,这样虽不能取胜,也不会失败。

东汉末年,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军阀割据,彼此混战。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之所以逆袭成功,最后决胜的关键因素都是一把大火。

先看看看官渡之战,看曹操是如何战胜袁绍的,用一个成语描述曹操,火烧眉毛。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其实,当时曹弱袁强。

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几乎到了要了火烧眉毛之时。一日见运粮士兵疲于奔命,于心不忍,不禁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于是,一个计策在曹操心里酝酿好了,火战!不久,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後,一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张郃、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说是八万人。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从而扭转北伐格局,最终曹操击溃了袁绍,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不过,这次战役也用一个成语描述:炉火纯青。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曹公  曹公词条  三国历史  三国历史词条  因素  因素词条  重要  重要词条  影响  影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