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淝水之战苻坚为何会如此惨败?

在我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无疑是其中比较经典的战役之一。在这场东晋前秦之间发生在淮南寿县的战役中,东晋以劣势兵力胜出,果真是东晋8万VS前秦80万吗?东晋的兵这么彪悍?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为东晋。北方各种势力并起,前秦大帝苻坚在丞相王猛的大力辅助下,强势崛起,犹如开挂,灭掉了东边的前燕、西边的前凉,南下拿下梁州(今汉中)、益州(今四川大部),统一了北方,和东晋大致以汉水、淮河为界。兵多将广的苻坚颇有大志,有一统天下的气象。

375年,王猛去世,临终前劝苻坚不要急于进攻东晋,待根基稳固、时机成熟以后再图之。

在淝水之战爆发于公元383年,在此之前前秦虽然和东晋之间也有交战,但都是规模不算太大的局部战斗,如双方争夺襄阳的攻防战。379年,前秦攻下襄阳,至此长江、汉水上游都在苻坚控制之下。

苻坚仿佛已经看到自己君临天下了,因为当时的形势和当年西晋灭东吴前太相似了。而苻坚的谋划正和当年的西晋如出一辙,一路由西面巴蜀水师顺长江东下,一路由汉水而下,另在东路淮河一线开辟战场,多路大军齐出,一举拿下江南。

因此,在拿下襄阳和巴蜀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苻坚攻东晋的计划就已经开始展开了。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正式下达命令,大军齐出攻晋。有多少兵力呢?史料记载,总共兵力为85万左右,这85万大军主要来自于四个地方,关中,巴蜀、凉州、幽冀。这些兵力来自不同的地方,因为距离上的差异,不能同时到达战场。因此,进攻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前锋先行赶赴前线,主力随后跟进。

可以确定的是由苻融、慕容垂等将领率领的前锋部队为25万,其余60万其中包括27万骑兵由苻坚统领。苻坚只是名义上的统帅,由长安出发时,亲自率领的兵力并没有这么多,但是作为主帅,其所帅兵力应不会比前锋少,至少也是25万。25万前锋到达淮南战场,和东晋先行接战。

东晋方面有多少兵力呢?东晋的兵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长江上游的荆州,由桓冲率领的荆州军约10万,主要负责长江上游的西部防线,东部战场主要是谢玄率领的8万北府兵,因此,东晋投入的总兵力约为18万。

在苻融率领的前锋部队(因桓冲攻击襄阳,慕容垂移师3万至襄阳战线)到达东线战场的时候,双方的兵力对比约为25万和8万。秦军先锋梁成等约2万兵力驻扎在洛涧西岸,结果被刘劳之强渡击破,损失一万多人。前秦军退守淝水西岸。因此,淝水之战正式决战前,淝水战场双方兵力约为24万:8万。

随后率兵跟进的苻坚到达项城,而西凉军刚到咸阳,幽冀军到彭城(今徐州),巴蜀之兵没什么动静,反正还没突破桓冲的西部防线。理想主义的苻坚妄图以德服人,派人劝降,希望东晋不战而降,没有等大军到齐,而且留所率大军于项城,只带8000轻骑赶赴寿县。

结果却悲剧了,风声鹤唳、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本来挺好的局面,最终一败涂地,成就了东晋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美名,而且因此战失利,强大的前秦轰然倒塌,北方刚刚统一的局面又再次四分五裂。

前秦的综合国力,战争动员能力远超东晋,是完全可以成功的,结果却以优势兵力落败,这是什么原因呢?

纵观这场决定两国命运的战争,苻坚之所以失败,作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太急

前秦虽然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但是内部的整合并不是那么容易,不是短短七年时间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当时作乱已为常态,各方势力虽然臣服,但心怀鬼胎的大有人在,因此根基并不稳固,以至于淝水之战战败之后,各方隐藏势力立即显现,给前秦再补一刀,使得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因一场攻击战失败而亡国,这显得很诡异,却是前秦内部没有整合好的一个有力的佐证。

另一方面,看苻坚为淝水之战而进行的兵力部署,可以看出来他是打算效仿当年西晋灭东吴的模式,西线水师出巴蜀沿长江东进,中线由襄阳南下,东线江淮之间开辟战场。巴蜀和襄阳已经被前秦拿下,因此这个模式成功的前提,就是荆州这个战略要地必须拿下。

荆襄和两淮是东晋立国之本,比之两淮对东晋的重要性,荆襄更胜一筹,乃东晋的命门所在。巴蜀之军若要东出,荆州是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而襄阳又是荆州的命脉,可水陆并进下江汉平原。荆襄屏护江汉上游,一旦丢失,则东晋再无险可依。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淝水之战苻坚为何会如此惨败?  淝水  淝水词条  惨败  惨败词条  如此  如此词条  为何  为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