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司马懿没有败给诸葛亮的空城计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前半段的高潮是火烧赤壁,后半段的高潮是六出祁山。在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神机妙算的孔明先生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这个人复姓司马,单名一个“懿”字,河南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士。《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出场非常晚,一直到第94回才正式走到前台。而这个时候赤壁大战已过去了20多年。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这些大英雄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司马懿是后半场出场的人。不过,司马懿不寂寞,历史给他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诸葛亮也不孤单,命运给诸葛亮安排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个强者就像宇宙中的两颗行星,在经历了各自曲折的人生轨道之后,终于在祁山这个小小的点上“砰”的一下就撞在一起了。于是在祁山上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龙争虎斗。

公元228年的春天,祁山深处的西城异常宁静,大白天街上空无一人,特别安静。2500多名西蜀士兵埋伏在路两边的店铺里,表情严肃,鸦雀无声。虽然大家都不说话,但是眼神里都掩饰不住地透露出恐慌。怕什么呢?怕一个人,司马懿。有人说不对啊,俗话说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个司马懿有什么可怕的?其实司马懿不可怕,可怕的是司马懿后面带着的15万大军。按说15万大军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眼前小小的西城只有2500多名士兵,而且诸葛亮身边没有一个战将,全是文官。一群书生带着2500多名士兵,如何能抵挡司马懿的15万大军呢?这些士兵都很绝望,都指望着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诸葛丞相能给大家找到一个活命的办法。

诸葛亮想了一个特别匪夷所思的办法,关于这一段,《三国演义》中有非常精彩的描述。说诸葛亮登上城楼抬眼望去,见远处尘土大起,魏军分两路杀来。诸葛亮吩咐手下人把旌旗都隐藏起来,然后四门大开,每个门由20个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再看这位诸葛丞相,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带两个小童,面前摆着一张琴,在高楼之上凭栏而坐,焚香抚琴,神态悠闲,非常自如。

司马懿的部队来到城下,十分震惊。司马懿没想到诸葛亮如此迎接他。这时司马懿就面临一个选择:进城还是不进城。如果选择进城,成功了,可以活捉诸葛亮;如果不成功,就会被对方活捉,这叫“偷鸡不成蚀把米”。如果选择不进城,万一城里没有埋伏,不是错过大好机会吗?这叫“煮熟的鸭子——扑棱翅膀就飞了”。

我们先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敢大开四门?其实诸葛亮心里有两个想法:

第一,诸葛亮很无奈。无奈在哪儿呢?要兵没兵,要将没将,就2500多个人,还没个能打的,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出此险招。

第二,诸葛亮很有信心。诸葛亮判断,以司马懿的狐疑性格,跟自己第一次交手,面对如此异常的局面,他绝不会贸然进城,诸葛亮对此非常有把握。

那么诸葛亮算准了吗?算准了。司马懿真的就被这个场面给镇住了,《三国演义》中说,司马懿到了西城前,探马把探到的情况回报司马懿,说:“禀大都督,城门大开,诸葛亮在弹琴。”司马懿是什么反应呢?《三国演义》中说,“懿笑而不信”。通过这“笑而不信”我们就看到,司马懿对局面还是比较有把握的,对诸葛亮也是有了解的。诸葛亮不是别人,一个如此谨慎的人,怎么可能做这种事情呢?于是司马懿亲自骑着马到城下来看,一到城下,司马懿真的傻眼了。抬眼望去,只见城门大开,有20个百姓规规矩矩地在那儿扫地。城楼之上,诸葛亮笑容可掬,正在弹琴呢,左边一个小童抱着宝剑,右边一个小童抱着拂尘。司马懿死活也想不到,他带着15万大军来了,诸葛亮居然在城上是这个样子。

司马懿怎么也想不出这里的奥妙。司马懿的人生经验给了他一个基本的做事原则,就是在形势不明朗、看不清利害的时候,绝不贸然动手。宁可滞后,绝不冒险。于是司马懿传下军令,前军变后军,后军变前军,往北山而退。

司马懿撤退之后,诸葛亮有什么反应呢?诸葛亮跟手下人说:“吾料此人知吾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见四门大开,必定退去。”诸葛亮周围的人就说:“丞相神机妙算,要是我们这帮人,早带着这2500多人撤退了。”诸葛亮说:“他们有15万大军,我们2500多人要退的话,早被人家活捉了。”说完后拊掌大笑。有人说,诸葛亮笑了,司马懿应该哭了,中了“空城计”,错失大好良机,真是惨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司马懿没有败给诸葛亮的空城计  诸葛亮  诸葛亮词条  司马  司马词条  空城计  空城计词条  败给  败给词条  没有  没有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