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七步成诗”只是一个传说?

曹丕迫害亲兄弟曹植的故事,真真假假地传了将近1800年。曹植的多才而无辜,曹丕的奸诈与无情,似乎都已经成了定论。多少年来,论及曹氏兄弟之争,人们多要对才华横溢的曹植掬一把同情之泪。

客观来讲,曹植(192-232)确是三国时期最具才情的文人,曹操对他的偏爱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曹操认定他是“诸子中最可定大事者”,以至于多次想立其为世子,则未免有失偏颇。据《三国志》记载,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这种性格对一个皇帝而言可以说是致命的。再看曹植身边,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不过是一群政治投机者,为了自己将来的前途而依附于他,其才识胆略与贾诩、司马懿、陈群等人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因此说,曹操为剪除曹植的羽翼而杀杨修等人,既避免了将来可能出现的内乱,又一定程度上保全了曹植,属于政治家的明智之举。

应该说,曹丕大体算是一个仁厚之君。曹丕忌恨并压制曹植,即位后杀丁仪、丁廙兄弟都是事实。为此,曹植曾有“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的慨叹。但曹植虽历经坎坷,终究是寿终正寝的,曹丕并没有杀害过一个亲兄弟。《三国志》记载有曹彰征乌丸凯旋,曹丕教其“功归诸将”而讨得曹操欢心的故事,足见兄弟之间还是比较和睦的。曹丕在权力斗争获胜后,着手贬抑众兄弟(曹操有25个儿子),令其各回封地,安分守己,长保富贵,未始不是保全兄弟的最好办法。至于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曹丕逼迫曹植作“七步诗”和曹彰“食枣而亡”的传说,基本上属于小说家言,经不起历史的推敲,可信度很低。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是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堂兄,袭封临川王。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于门下。《世说新语》就是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我以为,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关曹氏兄弟手足相残的记载,与当时刘宋政权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联。

南朝刘宋政权延续了六十年,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424-453)占了三十年。这三十年天下比较太平,史上有“元嘉之治”的说法。但是刘义隆的皇位来的却是鲜血淋淋。

公元419年,东晋大将刘裕受禅为帝,这年他五十八岁。仅仅过了不到三年,刘裕就病死了,他的长子、十七岁的刘义符即位。刘义符十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刘裕的世子,向来是锦衣玉食,没受过什么历练和磨难。按说刘裕的儿子之中不乏人才,但刘义符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顽主。史书记载他“有膂力,擅骑射,解音律”,他即位以后却是童心未泯,一味地贪玩。在为刘裕守丧期间,他便召集倡优伶官,骄奢淫逸,日夜歌舞升平,很快便闹得天怒人怨。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决定废立。按次序,当立的是刘裕的次子庐陵王刘义真,可刘义真与三位辅政大臣关系都很一般,其身边自有一批亲信。经过一番利益权衡,辅政大臣们派人将刘义符、刘义真兄弟杀掉(一个十九岁,一个十八岁),迎请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为帝,是为宋文帝。

宋文帝刘义隆年纪虽小,却很有才干。他十七岁即位,韬光养晦,不到三年便解决掉当初参与废立的辅政大臣,牢牢控制了政权。他整顿吏治,压制豪强,减免赋税,创建四学(玄学、史学、文学、儒学),访贫问苦。他还谆谆告诫自家兄弟要礼贤下士、勤俭节用,让他们懂得守成不易的道理。但是刘义隆最大的弱点,一是体弱多病,二是好猜疑。因为多病,又不能把权柄完全交给大臣,于是引入四弟彭城王刘义康主持朝政,其他兄弟也都委以重任。因为猜疑,对亲兄弟的事情总是特别敏感,教诲之余流露出不放心。刘义康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凭借皇弟的身份大权独揽,权倾天下,身边形成了一个以刘湛为首的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见刘义隆病重(曾多次病危),计划以“天下艰难,宜立长君”为由,待刘义隆病故后拥戴刘义康为帝。这个阴谋刘义康是否参与,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刘义隆却及时察觉了。元嘉十七年(440年),刘义隆以“合党连群,阴谋潜计”罪名,诛杀了刘湛及其党羽,将刘义康贬为江州刺史(实际上被软禁了)。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徐湛之告发范晔(《后汉书》的作者)等人密谋拥戴刘义康,范晔以谋反罪被满门抄斩,刘义康免为庶人。元嘉二十八年,北魏大军南下,刘义隆深恐刘义康趁机作乱,便将其赐死,他的六个儿子也一同被杀。刘义庆编写《世说新语》,大约就在他担任江州刺史和南兖州刺史期间,也就是刘义康被贬前后。而刘义康被杀,则是刘义庆病故以后的事了。刘义庆本人没什么政治野心,对刘氏兄弟内斗之事了然于胸,心有余悸。写曹氏兄弟“相煎何急”,未必不属于有所讽谏的“假语村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七步成诗”只是一个传说?  七步成诗  七步成诗词条  只是  只是词条  传说  传说词条  一个  一个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