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南史》《陈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陈武帝有儿子陈克、陈立、陈权均夭折,能存活下来的嫡子,只有陈昌一人。陈昌字敬业,生于537年,平定侯景之乱后,陈昌被梁元帝拜为长城国世子、吴兴太守,陈昌时年十六。陈昌容貌伟丽,神情秀朗,雅性聪辩,明习政事。读书一览成诵,明于义理,剖析如流。后来,陈昌与陈顼一起被梁元帝召至荆州,梁元帝以陈昌为员外散骑常侍。西魏大军攻陷荆州,梁元帝被杀。陈昌和陈顼一起被西魏兵押到长安以西的雍州地区。
陈武帝即位后,多次使请北周(禅代西魏)释放侄子陈顼及嫡子陈昌,北周权臣宇文泰只是口头许诺放而实际未放。直到陈武帝驾崩后,陈国无皇嗣,皇侄临川王陈蒨承继了皇位。北周欲给陈国制造内乱,即刻将陈昌放还。当时南梁残余势力王琳据守长江中游,阻断道路交通,因而陈昌不能继续前行,暂时居住在安陆。陈文帝陈蒨大败王琳叛军后,道路才通,陈昌得以从安陆往陈朝的京都建康而行。根据朝廷众臣的奏请,陈文帝拜陈昌为骠骑将军,湘州刺史。
陈昌自恃是陈武帝的唯一嫡子,是陈朝皇位唯一合法的继承人,在途中给堂兄陈蒨(陈文帝)写信,言辞非常不客气,要求堂兄陈文帝让位。陈蒨很不高兴,对大将侯安都说:“太子快回来了,我只好找个地方当藩王去养老。”其心腹大臣侯安都却说:“自古岂有被替代的天子?”于是,侯安都请求去迎接前皇太子陈昌。
陈昌由鲁山渡江,于天嘉元年三月进入陈境。陈文帝诏令主书舍人沿道迎接。就在陈昌乘船到达江心之时,侯安都乘其不备,把正在船边呤诗看风景的陈昌,突然推入长江里淹死,对外宣布说陈昌在江中,因船坏而“溺亡”。四月庚寅,侯安都把陈昌的丧柩迎至京师,陈文帝(陈蒨)亲临痛哭,追谥号为献,隆重厚葬。陈昌没有子嗣,故陈霸先无后。
陈霸先作为一代英主,南征北战,艰难困苦地建立了国家,竟然没有嫡系后人,这的确令人感到悲凉!但是,千百年来,自称陈武帝后裔的却不乏其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据南京陈刚于2011年2月27日发布在陈氏宗亲网上的调查,有了新的发现:
查阅浙江《上虞祁山陈氏宗谱》(清光绪元年版)载:“霸先(受梁禅即帝位国号陈)——克、立、权(均早夭)、昌(封衡阳王,史载于天嘉元年被诛,旧谱云自隋平,昌由武康徙居上虞小越)——定、泰、仁,仁——悦——似银——栖筠——景煦——楚瑄——奉昕——永源——周砥——怀容——秉伦——元稹——荆玉——一纯——好古(行四、另第,为六支始祖)。”
其嘉靖十六年《原序》载:“谨按累代事略,我陈氏先世吴兴武康人,有讳霸先者梁末任丞相,遭时屯剥,及台城告变,选将用兵,临戎制胜,剿除元恶,英谋独断,三四年间遂移梁祚。自永定,迄祯明。享国三十余年,传三世五帝。祚复播迁。隋高祖恤其子孙,分置外郡,给田以安。之传至如昌,流寓上虞之小越,生定、泰、仁。定、泰早夭无传,而仁则析居余姚之西,得非其支派,与仁殁于隋开皇二十年正月,葬于姚。仁子悦为唐太宗常侍,世系散佚,弗遑统计。”
按《南史》《陈书》之《衡阳献王陈昌传》载:“衡阳献王陈昌字敬业,为高祖第六子。梁太清末年,高祖南征李贲,命陈昌和宣后随沈恪回吴兴。高祖东讨侯景时,陈昌与宣后、世祖都被侯景囚禁。侯景之乱平定后,拜官长城国世子、吴兴太守,时年十六岁。”
这样算起来,陈昌出生于537年。按以上《陈氏宗谱》之《原序》载,陈昌之子陈仁,殁于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年四十岁。则陈仁就是出生于560年,即陈昌二十三岁生陈仁。
而《陈书》之《衡阳献王陈昌传》载:“天嘉元年(560)二月,昌从安陆出发,经鲁山渡江......三月,到辖境,诏命主书舍人沿路迎接。十五日,渡江,于中游船坏,献王陈昌溺薨。”按史书的记载,560年正是陈昌“溺亡”的时候。
这就发现一个问题:陈昌生下儿子陈仁,与陈昌“溺亡”的时间相同,都是560年。如果《陈氏宗谱》载事是真,那么,陈昌当年(560年)应该没有“溺亡”。陈昌本人是带着他的怀孕妻子,跑回了老家吴兴。侯安都迎棺回京的应该是一只空棺,在当时盛大而隆重的前皇太子陈昌的安葬仪式上,没有任何人(包括章皇太后)没有任何机会去开棺验明正身,就把灵枢下葬于王陵。这,就有一个极大的漏洞!也是一个“造假”的空子!这里不排除侯安都奉旨劝说陈昌以大局为重,隐居于世!以陈昌的聪明和智慧,他也不会被敌国北周所利用,与堂兄陈文帝争夺皇位而导致陈朝内乱。陈昌隐居于世,既可躲避北周间谍的追踪,也可避开其他势力的暗杀。
从560年陈昌“溺亡”事发后,侯安都、毛喜等当事人的反应来看,特别是陈昌的母亲章皇太后和一帮忠心于陈武帝的文臣武将们的反应来看,可以大胆推测:陈昌的确没有死,而隐居于世。陈朝君臣共同参演了一场“大戏”给敌国的北周看。从族谱所载“自隋平,昌由武康徙居上虞小越”来推断时间,陈昌生于537年,到隋平陈589年,彼时陈昌“由武康徙居上虞小越”已有52岁。因此浙江省上虞县的《上虞祁山陈氏宗谱》所载,应该是真!
无独有偶,在江西德安县的《义门陈氏宗谱》上,也有如下记载:
第62世祖:“谭先长子 蒨公 字子华。一谱名昙蒨,少沉敏有识量,武帝甚爱之,称吾家英秀之才,临川王继武帝庚辰建元天嘉,丙戌改元天康,在位七年殂,寿四十五岁,葬宁陵,庙号世祖文皇帝。妣沈氏,生子十一:柏宗、伯山、伯茂、伯固、伯恭、伯信、伯仁、伯义、伯礼、伯智、伯谋。
“谭先次子 顼公 字绍世。一谱名昙顼,封安成王,宽宏大度灵敏轩豁,己丑践位,建元太建在位十四年(569-582)正月殂,寿五十三岁,庙号,高宗宣皇帝。皇后五:柳氏、黄氏、何氏、谢氏,五妃未详。生子四十二,封王藩者三十一:叔宝、叔陵、叔英、 叔坚、叔卿、叔明、叔献、叔齐、叔彪、叔文、叔重、叔俨、叔达、叔慎、叔雄、叔虞、叔平、叔敖、叔宣、叔穆、叔俭、叔澄、叔兴、叔韶、叔纯、叔谟、叔显、叔垣、叔隆、叔荣、叔真。
“霸先之子 昌兢 容貌俊伟,神气清馨,读书一览成诵。江陵陷于周,文帝天嘉元年自周归,封衡阳王。生子三:季凤、季麟、季祥。“
第63世祖:“蒨公长子 柏宗 字奉业,嗣位二年,丁亥建元光大二年戊子废为临海王,寻卒年十九,史称为废帝。生子一:奇儿。”
蒨公生十一子,(宗谱皆记载。本文为节省篇幅,此处略)。
“顼公长子 叔宝 字元秀,嗣位癸卯建元至德,丁未改元祯明,在位七年,大业归隋,殂于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寿五十二岁,葬洛阳之茫山,赠长城公,谥曰炀,史称后主。生子十一:深、允、嶷、彦、虔、祈、兢、莊、佺、藩、恬。”
“顼公六子 叔明 字子服,号愚叟,一谱名子昭,仪容美丽,举止宽和,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封宜都王,寻授将军置左史,七年授中郎将东阳州刺史寻为轻车将军卫尉卿,十三年出为持节云麾将军南徐州刺史,又为侍中翊右将军,至德四年追号安右将军,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避隋乱,入闽仙游县,后隋召入为鸿胪少卿。妣万氏、孙氏、赵氏,生子七:志高、志能、志铉、志龙、志熙、志静、志范。”(叔明为“义门陈”之始祖,宗谱详载。)
顼公生三十一子,(宗谱有载。本文为节省篇幅,此处略)。
“昌兢生长子 季凤 妣孔氏,生子一:天生。
次子 季麟 迁居武平
三子 季祥 生子四:烜、辉、煌、炳。”
第64世祖:(蒨公、顼公之子宗谱详载,此处仅录陈霸先之子陈昌公之后裔)
季凤之子 天生 妣许氏,生子一:绍国。
季麟(迁居武平,无载)
季祥长子 烜公 妣张氏,生子一:浮。
次子 辉公 妣盛氏,生子一:海。
三子 煌公 妣张氏,生子一:润。
四子 炳公 生子一:泽。
从江西德安的《义门陈氏宗谱》上可以看到:“霸先之子 昌兢 容貌俊伟,神气清馨,读书一览成诵。江陵陷于周,文帝天嘉元年自周归,封衡阳王。生子三:季凤、季麟、季祥。”谱上直接记载了陈霸先之子陈昌(昌兢)生有三子,名字却不同于《上虞小越陈氏宗谱》。但《义门陈氏宗谱》对世系所载比较详细。由于宋神宗三次下旨,分迁义门陈于全国291庄。因此,《义门陈氏宗谱》不仅全国各地均有谱载,而且此谱记载早已遍布世界各地,其流传范围也是最广的。
据2021年04月16日临海新闻网载《印象小岭下村》文:“小岭下村陈氏,为南朝陈霸先之后。隋灭陈后,陈霸先后裔浮海避居健跳浮门。据南宋嘉定《赤城志》载:“浮门,在宁海县南一百九十里。土著多陈姓,盖六朝时霸先之后。隋灭陈,尽室避乱于此。”
又据钱江晚报2016年06月02日载《金华有个村几百年前就有义务教育 自称是南朝陈武帝的后代》文:“金东区曹宅镇官田村,如今村里居住着700多人,其中陈姓族人占了将近95%——他们自称都是南北朝时期陈武帝的后人......和其他地方的宗祠不同,官田村的陈氏宗祠的牌匾上,写的是‘陈武帝祠’。陈武帝,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陈霸先,南北朝时陈朝开国皇帝,在位三年,死后将皇位传给了侄子。村民们说,官田村已经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当年,祖上是从浦江一带迁过来的......除了每年的祭祖仪式,《陈氏宗谱》中的家规家训在村民心中也有很重的分量,让陈元棋记忆深刻的,是一条“书田条约”。所谓“书田”,就是族中为了供年轻人读书置办的田产,所收的租金全部用于培养读书人。”
千百年来,史书的记载与族谱的记载,相互映衬和参照。族谱,由于血缘的维系和伦理的约束,通常不会认错祖宗。其可信程度比较高!族谱可以说是第二国史。而国史,因为是胜利者所写,往往出于政治原因和其他情况的需要,难免有些隐讳和错误。这就需要后世的史学者去考证、勘误。(史学者:龙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