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国的疆域是广大的,其势力范围东至萨哈林岛,北包今蒙古国和俄罗斯部分地区,西跨葱岭(帕米尔高原),南到大海。但对于这个帝国的最高首脑唐太宗来说,治国时碰到的诸多问题,在本质上和如今的一个私企老板并没有太多的差异,再说什么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唐帝国都是李氏的产业,必须盈亏自负,一切成功与失败都是你自己的责任,无可推脱,无可依赖,可以依靠的,只是你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决心。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把唐太宗比作一个创业小老板,来看看他要解决的问题和规避的错误吧。他老人家大人大量,应该不会跟咱计较的。
当老板的,最忌讳的事就是搞得公司员工揭竿而起或者用脚投票,辞职跑路了吧。所以,第一件要注意的事,是用好高管,平衡好主管和基层员工的关系。
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是大唐的最基层员工,干着各种各样的具体工作:种地的,织布的,经商的,这些是生产部门,而中央军和地方州郡武备属于保安部门。当然,有时候生产人员也会临时加入保安部,如果有流氓黑社会来骚扰寻衅的话。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据说一个人最多直接管理150个人,这也是活力高效的小组织的人数上限。那么,唐太宗的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管好用好唐帝国的高层管理者们。唐太宗的秘诀不多,看起来也挺老套,大致有三点:完善官制,虚怀纳谏,选贤任能。
唐朝承袭隋制,在中央实行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制,尚书下设六部,分别负责不同的项目,这就是与汉朝三公九卿齐名的三省六部制,中书主管行政命令的拟定,然后转门下省检查,通过了,便下达尚书省执行,如有问题,门下省要进行封驳,退回再议。这些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说了。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贞观时期的尚书省虽然不是决策机构,但其长官却拥有很大的决策权,尚书令,侍中,中书令同为宰相,但尚书令的地位却最高。由于秦王李世民曾因功高在唐初领尚书令一职,他登基后,就没人敢当这个官了,于是,尚书省的两个副职,尚书左、右仆射便成了尚书省的实际最高长官,唐初权力最大的宰相。
唐太宗最希望大臣们能够说实话,说有建设性的话,其求谏之心可谓急切。他生来容貌威严,百官觐见时常有害怕的感觉。久而久之,太宗发现了这个问题,可长得威武也不能去整容啊,于是,每当臣子上奏,他总是表现出和颜悦色的表情,希望对方能够心理放松,直言不讳。
贞观三年四月,他曾公开对朝臣们讲:“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唯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这段都是当时的白话,大意就是最近大家有点太和谐了哈,我说点什么事,你们光知道点头称是,这样不好。我把你们放到这个岗位上,就是让你们给我挑毛病的,一个个跟点头娃娃似的,要你们干啥?以后凡有疑虑和意见,大胆说出来,别跟那自己吓自己。
其实,太宗这话鼓励大于批评,因为放着别人不说,魏征同志可是一直很亢奋地在向他提各种意见,有时简直让太宗消受不了。
魏征有个特点,在奏章里经常拿隋朝速亡的反面教材来说事,无论提什么意见和建议,总纲领都是从隋之所以失天下,唐之所以得天下,进行对比总结,然后制定政策,做出决定。
著名的“君,舟也;人(本为民,避李世民的讳),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古语,就是魏征先生在奏章里不厌其烦重复和提醒的内容。
这句话的用意,是提醒唐太宗一切政令都要以“存百姓”为根本出发点,此类的话挺多了,唐太宗本人也经常会做一些总结,比如,贞观二年,唐太宗和王珪谈论治国之道,就曾感慨地说:“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食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岂可得乎?”
魏征不但要管公事,还要管太宗的私事。贞观初年,长孙皇后听说大臣郑仁基家有个才貌双全的小女儿,便做主要收入太宗的后宫。人都写入名册了,突然有传言说郑女已有婚约,魏征一听就跑去跟太宗说:“陛下住亭台楼阁,自然就想让百姓们也能住上木屋,您吃膏粱厚味,也必然想让百姓能有个温饱,您纳妃嫔,也想百姓能有家式。郑女已有婚约,您却非要娶她,我看不来您有把百姓当成子女来关爱的意思啊。”这话一说,太宗狠狠把自己责备了一番,不再选用郑女,听其自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