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进奏院”窥伺朝政
其实,驻京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早在西汉时期,各藩王便在京城置有打探宫廷信息的“留邸”,唐宋时演变为“进奏院”,明清时变身为“会馆”,现在则称驻京办。
唐朝的驻京办,最初叫“上都留后院”,大历十二年(777年),才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当时,一般只有道(相当于今天的省)一级单位才有设立驻京机构的资格。
进奏院一般由政府设立的道或节度使的藩镇派出,费用也由地方承担。由于唐中期以后地方节度使独揽军政大权,割据一方,皇帝也忌惮三分,进奏院势力膨胀,开始窥伺朝政。那时进奏院设在皇城要地,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左右,鼎盛时期进奏院长官竟拥有副宰相的地位,代表地方势力干预朝政,甚至控制皇帝。唐后期,还出现过地方驻京办人员暗杀京官的情况,其飞扬跋扈,可见一斑。
这些进奏院并不受中央政府管辖,而是对地方节度使负责。其职责包括协调节度使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办理和朝廷联系交涉的各项事宜以及为地方搜集、汇编和通报京城的各类政治信息。
经由进奏院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即被称为“进奏院状”,这也是全世界最早出现的报纸形式。
唐宪宗时,长安的进奏院已达50多个。它们在刺探、获取中央情报的同时,还承担起银行、汇兑的职能。各地在京师的商人,将售货所得款项交付各道驻京的进奏院,由进奏院开具“文牒”或“公据”,一联交给商人,一联寄往本道。商人无论是由地方前往京城,还是由京城回到地方,身上都不用携带大量钱币,可以轻装赶路,到目的地后再兑现,类似于今天的支票。
北宋严惩“驻京办”小金库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削平藩镇势力后,进奏院的官员改由中央委派,主要职能是向地方传达中央的政令。诸州各置进奏官,专达京师,由朝官兼领,隶属于给事中,掌传递公文。这样就改变了唐朝藩镇通过进奏院窥伺朝廷、胁制朝廷的情况,使它成为加强朝廷对州郡直接控制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