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玉民
明清以降的600年,是中国社会人口增减变化最为剧烈的一个时期。明代中前期的一百五十年间,中国人口基本呈小幅增长态势。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中国人口数量才首次突破10000万大关,达到了10500万。
中间经过明末清初二十余年的农民战争屠戮和清军铁骑入关杀伐,到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政府统计全国总人口为7150万。而到了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短短五十年,中国人口就恢复到了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10000万水平,达到了10080万。
如此又过了一百年,到了清嘉庆五年(1800年),中国的人口数量突然增至15400万。一百五十年间净增8000多万。而到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人口数量竟达到创纪录的41500万。一百年净增量超过26000万。
这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不解之谜:是什么促使中国人口在清康熙之后二百年间由10080万急剧增长至41500万?有人将之归功于康乾以降百余年间的和平与稳定;也有人认为,十六世纪开始的全球小冰川期的终结,使得北半球的常年降雨量异常增多;还有人断言,1805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明的牛痘疫苗传入中国后,大大降低了中国儿童天花病毒感染死亡率,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次生原因。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玉米、番薯和土豆等中美洲外来物种的规模化引进栽培,从根源上解决了食物短缺对中国人的长期困扰,才是中国人口在短时期内出现爆发式增长的根本原因。
其逻辑关系分述如下。
玉米、番薯和土豆原产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一带,因其具有高产、耐干旱、耐贫瘠、成熟周期短、少病虫害等生物特点,被誉为中美洲高产粮食作物。
玉米、番薯、土豆何时引入中国,史料并无确切记载。但至迟在明万历初年(1580年前后),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北方省区,已有零星栽培。而到了明天启年间(1620年之后),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四川等南方省区,也已将其作为稻、黍、稷、麦、菽传统五谷之外的辅助性粮食作物予以试种植。这是玉米、番薯和土豆在中国内陆落地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2.康熙皇帝为什么要推广玉米、番薯和土豆
明朝中期至康熙前期,中国粮食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土地耕作面积的扩大和农作物单产的提高。但进入康熙中期后,中国内地可耕地已开垦殆尽,粮食单产的提高也越来越困难,而人口数量,却一直在呈快速增长态势。以至康熙本人在视察了南方三省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后惊叹曰: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其谋生焉能给足?这种大背景下,传统农作物稻、黍、稷、麦、菽的种植及其增加,已难以满足民众生活对粮食需求的快速增长,如不及时进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则必然引发社会经济危机乃至国家政治危机。
3.乾隆皇帝是怎样大力推广玉米、番薯和土豆的
乾隆皇帝继承满清大统后,在延续康熙既定方针,尽力实施赋税减免、河道治理、农业技术改良和提高复种指数的同时,下令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推广玉米、番薯、土豆等美洲作物的栽培种植。乾隆说:番薯既可充食,兼能耐旱,必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
得利于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从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始,玉米、番薯和土豆的种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据地方史志记载,在有观察纪录的266个府级行政区划中,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只有98个政区有玉米、番薯和土豆的种植,而到了1800年(嘉庆五年),则上升为241个。玉米、番薯和土豆的种植推广落实率超过了90%。
4.玉米、番薯和土豆的种植促进了人口快速增长
由于康熙、乾隆大力推广玉米、番薯和土豆的种植,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的二百年里,中国人家用粮食的增量半数来自于这三项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张。从时间节点看,在每个相对稳定的时间段内,凡种植了玉米、番薯和土豆的县域,其人口密度就明显高于尚未种植玉米、番薯和土豆的县域。而且,一个县域种植玉米、番薯和土豆的年份越长,其人口密度也就越大。因此,正是玉米、番薯和土豆的大规模种植,带动了清代中后期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不是人口增长的压力迫使中国引进了玉米、番薯和土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食物短缺问题的逐渐缓解,中国人的健康指数也在十八世纪末(乾隆晚期)出现了正向改善。英国天主教新教医生哈里·赛尔丁在1794年4月所写的一篇日记中说:淀粉类食物的丰富和多样性,无疑使习惯了脂肪类摄入不足的中国人在摈弃了过多食入野生植物枝叶根茎的情况下,其肠胃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都出现了明显改善的迹象。胃肠功能过早衰竭与罹患胃肠肿瘤的概率大幅下降。儿童因营养不足过早夭折的现象也显著减少。总之,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北方人的平均寿命,有望在下个世纪初(西历1800年之后)得到一定提升。作为教会医生,哈里·赛尔丁这一判断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中国人从十六世纪肇始、十七世纪中叶达到高峰的外来物种——主要是玉米、番薯和土豆——的引进行为,在有效提升全民健康指数的同时,也对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
〔1〕《明史》张廷玉 著 中华书局1972
〔2〕《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高寿仙编制,黄山书社2006
〔3〕《清史稿》赵尔巽主编 中华书局1982
〔4〕《清代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1661-1911)》史志宏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5〕《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的背景及影响》360问答201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