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过于唠叨。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特怕他们不记得,于是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孩子听久了就会厌烦。一旦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便家长说得有道理,他们也不愿意听。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切忌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
2、不要过于严厉。这种场景经常发生在调皮的孩子家中,如:孩子在学校调皮过度,老师找家长,这时家长的面子会过意不去,回家就是责罚孩子,又或者家长会无意在外人面前揭发孩子的短板,如果某些地方稍稍出格,还要对孩子实施小惩罚,而正确的解锁方式:首先要尊重孩子,不可居高临下。
3、对孩子降低期望值。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所以,大部分家长都费尽心思为孩子的成长路径设计好,例:有的家长在为孩子的成长规划时,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如果他们不喜欢,硬要去做,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做法,也会引起孩子的抗拒心里,加大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教育孩子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它是需要结合孩子成长阶段不同特征不断调整的过程,也是家长与孩子探索式成长的过程,如果我们适当降低预期,但鼓励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深度探索,一旦他们由兴趣转变实际成果,取得成绩,孩子会越来越喜欢做这些事情。
4、孩子具有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孩子天然具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心里,世界对他们都充满着神秘与好奇,当我们都认为是习惯时,自然而然的事物时,对于孩子们却都是新奇。在我们认为很自然而然的事,到孩子这里却是全新的事物,如果这时不问原因,只看结果,他简直就是在胡闹,无端对孩子进行指责,细想才发现,只不过孩子没见过才会如此好奇,试探性的尝试而已,这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对于一些以前未了解的事物,可以先问下家长,如果家长了解,可以告诉你,但如果连家长都不了解,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解答疑问,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可以让孩子们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尊重孩子的主体意识。这主要体现在诸如孩子要报什么兴趣班,或者参加什么集体活动时,作为家长可以事先征求孩子的建议,视同孩子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而不是将他当作小孩,替他做决定。如果是孩子非常想学习或想参加的活动,可以先让孩子列举出几条,必去的意义,对自己将有哪些帮助;如果理由足够说服家长,那么就可以让孩子尝试自己做决定后的结果如何,这也是让孩子建立自主意识的萌芽阶段,也是建立自信的初级阶段。
6、父母亲自教育,家庭成员保持意见一致。不论家庭中有多少人,孩子的教育都应该由父母亲自去做。切不可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就放弃亲自教育孩子。而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之外的家庭成员尽量不去干涉,尤其是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比如孩子哭闹着要吃冰淇淋,妈妈考虑到健康和规则,拒绝了孩子。那么爷爷奶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妈妈太过狠心或做得不对,又或者偷偷给孩子买冰淇淋。如果爷爷奶奶认为妈妈做得不妥,可以在事后背着孩子和妈妈探讨这件事,并统一意见。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