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浴兰节”、“天中节”、“诗人节”等等。“端”、“初”同义;“五”、“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五”或“端午”。因“午时”为“阳辰”,亦称“端阳”。“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说;昊越民族图腾祭说;起源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影响最广的当属纪念屈原说。“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篙、挂香包、驱五毒、饮雄黄酒等习俗。
“端午节”常用的对联有:
榴花彩绚朱明节;
蒲叶香浮绿酷搏。
堂前黄草舒眉绿;
石上榴花照眼红。
艾叶如旗招百福;
茗蒲似剑斩千袄。
结艾钗头轻战虎;
夺标船首惯乘龙。
天中酒酌金危满;
重五盘盛角泰香。
绿艾悬门添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楹联丛话〉卷十二载,福州乡俗,每逢端午节,既于朔日悬蒲插艾于门庭,而五日午时,又必用红笺书对句,贴于楹柱,谓之午时书。明代徐振烈自作门前午时书云:
门幸无题午;
人渐不识丁。
“午”隐寓讥讽语“牛不出头”。联称“门幸”,含有不受人讥之意。“不识丁,即自称为文盲。”午“、”丁“同属干支,对仗巧妙。
《楹联新话》卷十一载,清咸丰进士、官至江苏巡抚的吴元炳太夫人卒于五月初五,时正值慈安太后国丧。陈钧堂的挽联为:
一德君臣,同悲爱日;
三吴士女,会罢端阳。
《楹联补话》载,严竹汀之妻于端午生一男孩后去世。
有挽联云:
调瑟纪同庚,十载鸾俦,回首难忘潘岳恨;
弄璋值重午,一旬鹤化,伤心只为孟尝生。
清道光十六年五月初五(1836.6.18),山西盐运使李彦章去世。年仅43岁。林则徐撰挽联云:
研三年,才不虚生,帝简方隆,谁料请仙归紫府;重五节,缕难续命,名心未蹊,应教词客祀红桥。
《自怡轩楹联剩话〉卷四载,张金门五月初七生日。五十寿时,李承衔撰贺联云:
角黍延宾,近端阳节;
眉梨兆寿,现宰官身。
民国二十一年五月初五(1932.6.8),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刘天华病逝。年仅38岁。其兄刘半农撰挽联云:
体格过人,毅力过人,乃缺年寿;
为家门哭,为艺术哭,摧我肝肠。
1987年5月31日端午节,中华诗词学会在北京成立。
刘振威的贺联为:
乐府新声,双百方针光禹域;
端阳佳节,九州骚客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