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互联网上一份对100位家长和100位老师进行的关于“教师节礼物”调查显示,100%的老师在教师节期间都收过不同的礼品,种类有短信、鲜花、贺卡、化妆品、衣物、首饰、购物卡等;60%的家长表示给老师送过礼物,30%的家长表示自己不给老师送礼,但是会提示孩子制作一些手工、贺卡等送给老师;只有10%的家长表示自己和孩子都不曾给老师送过礼物。
又逢教师节。无论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事业,还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歌颂,都浸透崇高和赞美。可近几年,不容回避的一话题就是:教师节,渐成“谢师节”甚至“送礼节”。送还是不送?学生和家长纠结;收还是不收?教师尴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应发扬,但更要注意表达方式,不能让铜臭气浸染到变了味。
简单行头,轻易武装,组成教师事业—三尺讲台,挥斥方遒,五彩粉笔,耕耘人生。教师教书育人,理应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爱戴和尊敬。倘若因此就给教师送大礼,则是对教育和教师节的误读。谢师恩本无可厚非,但大张旗鼓公开行事奉上贵重礼品,首先会成为“美丽”的负担,其次会让师德在金钱中滑坡。
在一火暴论坛上,有学生家长大方晒出教师节送礼清单—手表、饰品、手机、化妆品甚至香港游等琳琅满目;更有人煞有介事地列出“教师节送礼之八项注意”。而“热火朝天”场面和“美丽”负担背后,是学生和家长的“烦”和教师的无奈—对前者来说,送礼之意本想尊师,可在横向比较中逐渐变成“自己不送,别人送了,担心教师偏袒”;对后者来说,收大礼后产生“理所当然”压力,如何权衡礼物的“潜在深意”,则成为拘囿包袱。
传道授业解惑,师之责也。师生之间,也应清如水甘若醋。动辄就送上干元礼品,甚至举办豪华“谢师宴”以求“改善”关系,既违背“教师节”本意,又会让纯洁师德蒙羞。有专家就狠批“送礼”让师德败坏,教师节沦为“送礼节”,应取消。虽因送礼问题就取消教师节,过激言辞并不妥,但其背后是对高尚师德的冀望,是对教师节被异化的鞭答。
教师节,莫成“送礼节”。一些学生和家长用贵礼“砸”希望,一些教师推操中收下,只会让师生关系功利化,从而让更多教师背上“师德败坏”的不公允骂名。其实,教师节送礼并非真问题所在,其症结在于应送合适的礼来表达感恩,来展示教师节的深度和厚度。毕竟,一张亲手做的贺卡、一条自编的短信,一个祝福、一声问候,一样能散发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