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八日用枣、栗等果实,与豆、米煮粥,称为腊八粥。
年轻力壮者扮作金刚力士,各自在门前舞流星,以驱逐疫疡。
从农历十二月八日起,逢八即称之为腊八.欠债者要负责清理偿还债务。
汉代以戍日为腊日,三国时魏国以丑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宋以辰日为腊日,可见,腊日本来没有固定的日期。晋代以后,一般以冬至后第三个戍日为腊,大约应在十二月。《荆楚岁时记》方始将十二月八日作为腊日,而(唐书历志)以十二月为腊月,因此十二月八日俗称之为腊八,也称为王侯腊。相传释迪牟尼在此日成道,北宋东京各大寺庙做浴佛会,煮七宝五味粥给门徒,据说吃了可以添福,叫作腊八粥,还叫佛粥。其最初的动机,原本是佛家岁终节日期间为供佛而设,将其馈赠给施主,用以表示广施福佑。此后老百姓都仿效这种做法,并互相夸撒粥的精美。
十二月八日煮粥的风气蔓延至宫中,天子也用腊八粥赏赐百官。明代《酌中志略》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一日,泡枣汤,至初八早,加梗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腑、圆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举家皆吃,亦相馈遗,夸精美也。”另有《燕都游览志》载:“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亦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为胜。”于是,八宝粥开始流行为谢神祛毒、预祝年丰的一种饮食。
腊八粥的制法:一般都是用干鲜果子以及谷类煮粥,也有加人猪肉、蔬菜,称之为肉糜或咸粥的。总之,视各地的物产和各家的经济状况而定。北京是明清两朝帝都,民间对于腊八粥的烹煮,最为讲究。满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描述得十分详尽:“腊八粥者,用黄米、香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惫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雍和宫喇嘛于初八夜内。熬粥供佛,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
国内除了广东等少数省区外,各地十二月初都有吃腊八粥之举。河北吴桥、山东淄川、陕西同州等地,乡绅富户还在街上施粥.是为一时普举。
逐疫房
汉代在腊日前一天,击鼓驱疫,称之为逐除(见《吕氏春秋》高诱注)。晋代荆楚一带则将腊八日作为驱逐疫疾的日子。当时有谚语道:“腊鼓鸣,春草生。”村民都腰挂细腰鼓,戴着面具,扮作金刚力士来驭逐疫病,大概也是古代帷(古代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的遗风。金刚的梵语为“跋折罗”,意思是金是世间至刚之物,能破坏外物,而外物不能破坏它,因此被当做佛家威武之神的名称。
清债务
江南风俗,在腊月逢八,便称之为腊八,如初八、十八、二十八等日,欠债者都要清理债务。没有能力还债的,必定要想尽办法清还。有谚语道:“第一腊八犹自可,第二腊八急如火.第三腊八无处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