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五月,是居住在广西大环江两岸毛难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庙节。
毛难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庙节又叫“分龙节”或“五月庙”,主要是祭祀神灵与祖先。庙节由来有二:一是犁耙插秧虽已结束,但还要向天神析求风调雨顺,以保丰收。二是祭奠三界公,传说三界公是毛难山饲养耕牛的创始人。以前,毛难族的祖先还是刀耕火种,自三界公饲养和繁殖耕牛以后,才用耕牛代替了人力。从此,耕作技术日渐发展,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毛难族的后代为了纪念三界公的贡献,所以每当庙节时、各村寨都要杀一头菜牛来祭奠他。为了这事,毛难山各村寨都开种存‘庙田“,将其收成作为庙节买牛之用。
庙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蒸五色播米饭和粉蒸肉,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表示农家当年硕果累累,五谷丰登。另外,各家各户都要给自己的耕牛塞上一团糯米饭和一块粉蒸肉给它吃,因耕牛为农家出了大力,以示慰问。节日这天,人们个个喜笑颜开,走亲访友。妇女们在节日的前夜准备好吃用之物,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带着儿女回娘家。庙节以毛难山的铁坳为界,上界为上团,下界为下团,上团要比下团提前五天过节。
毛南族既有本民族的特有节日,又有同汉族一样的岁时节日。毛南族的特有节日,最主要的就是“庙节”。
庙节是毛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传统节日。每年从农历夏至之日起,按地支顺序,数到亥日即为上团庙节,数到辰日便是下团庙节。上团、下团是地区名称。节日里,毛南族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把屋子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并买肉、买酒,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人们从山上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蒸熟的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密密麻麻地枯于柳枝上,表示当年农家硕果累累,五谷丰收。给耕牛喂一团糯米饭和一块粉蒸肉,以表慰劳。然后全家聚集在一起,举杯痛饮,欢度佳节。
饭后,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用树叶包上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装在漂亮的竹篮内,走亲访友,向亲友祝贺节日。的青年妇女们身穿镶有花边的开襟上衣和滚边裤子,佩戴银牌和手镯等首饰,兴高采烈地带着子女及礼物回娘家,与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团聚,叙述家常,欢度节日。青年男女则三三两两,邀约于野外对唱山歌,有的小伙子拿着花竹帽,找姑娘唱歌或倾谈,如果彼此情投意合,男的便把花竹帽送给姑娘作定情的信物,唱着“金竹节节稀,黑竹黑发光,花帽精又美,芙蓉配牡丹”之类的山歌,踏月而归。
关于庙节的由来,毛南族山乡有着各种不同的传说:一说农历夏至,犁耙插秧已经结束,为了获得丰收,这天向天神祈祷,预祝五谷丰登。一说祭奠“三界公”。相传“三界公”为毛南族山乡的饲养耕牛和菜牛的创始人。以前,毛南族人的先民不知饲养和使用耕牛,刀耕火种,生产极落后,生活很困难。
从“三界公”后,毛南族才开始饲养菜牛和使用耕牛,生产逐步发展,生活日益提高。毛南族人民为缅怀“三界公”的功绩,便于这天聚集在一起纪念他。因“三界公”生前爱吃菜牛肉,每到庙节,各村寨都要宰杀菜牛来祭莫他。世代相传,便形成了毛南族人民的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