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古称“撒拉回回”,自称“撒拉尔”,汉文史籍中对撒拉族的称谓多达十几种。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愿意,定名为撒拉族。撒拉族的来历和形成,除了一些口头传说外,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故一向众说纷纭。近年来,经过考证和研究,初步确认撒拉族的先民是在元代从中亚的撒马尔罕迁徙而来,他们的祖先是骑着骆驼越过千丘万壑才得以迁徙与生存下来的,于是尊骆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截止2000年,撒拉族现有人口104503人。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其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在青海省西宁市和其他州县以及甘肃省夏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等地,也有零星分布。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的乌古斯组。由于和邻近的汉、回、藏等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撒拉族没有文字,大多通晓汉文。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撒拉族作礼拜时,他人不得从面前走过;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谈话时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礼的行为。
到撒拉族人家做客,必须尊重其宗教信仰,餐饮时避免提及猪肉等词汇。进餐时,忌讳随便拨弄盘中的食物,不要随意靠近锅灶。如果吃抓饭,食前要洗手。
撒拉族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时根据情况适当加餐),主食以面食为主。家常品种有花卷、馍馍、馒头、烙饼、面片、拉面、擀面、散饭、搅团等。在一年一度的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两餐,饭菜比平时丰盛一些。
按照伊斯兰教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备酒。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制作麦茶时,将麦粒炒焙半焦捣碎后,加盐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叶茶是用晒干后炒成半焦的果树叶子制成,饮用别具风味。
撒拉族聚居区位于青海省东部的黄河沿岸,这里气候温和,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适于小麦、青稞、养麦、玉米、谷子等农作物及瓜果蔬菜的生长,所以撒拉族的农业相当发达。撒拉族还擅长从事商业、园艺、采伐、制革等。在湍急的黄河激流上划筏,尤为撒拉人的一手绝技。由于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他们的传统节日也同信仰该教的其他民族一样,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圣纪节和古尔邦节。
撒拉族开斋节
撒拉族对开斋节特别重视,庆祝场面十分隆重。开斋节那天撒拉族人要举行会礼和各种庆祝活动,人们在家中炸油香、馓子。上午,撒拉族到清真寺参加会礼,然后走亲访友,相互祝贺,款待客人。
撒拉族圣纪节
又叫“圣忌节”是撒拉族的传统节日,在希吉拉历的三月十二日。主要是纪念穆罕默德的诞生和逝世。节日活动有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事迹等。
撒拉族古尔邦节
撒拉族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或献牲节,一般在希吉拉历十二月十日左右举行。
届时,撒拉族要沐浴盛装,举行会礼,互相拜会,宰牛羊,互相馈赠以示纪念。古尔邦节是撒拉族最盛大的节日,过节的规模和被重视的程度也是最高的。古尔邦节也表达了撒拉族人民扶弱济贫、同享欢乐的愿望,撒拉族在节日期间,凡是宰牛、羊的人家,都至少要把四分之一的肉食分赠给没有能力宰牛、羊的人,从而使人们不论贫富都可以愉快地度过这个盛大的节日,可见古尔邦节在撒拉族人民中起着联络民族感情、表达济困助贫愿望的良好作用。
撤拉族的节日美食
1.熬头。撒拉语叫“巴西讨拉提”。将牛羊头、蹄、胃及麦豆一并放进锅里熬煮(煮前先将头、蹄的毛用火燎光,再用热水洗涤干净),一般从晚上开始,经过一夜方能熬好。第二天早饭时,撒拉族全家及“阿格尼”的老小围聚一起,边吃肉边喝夹有麦豆的肉汤。牛羊的眼睛通常敬给老人,据说老人眼花,以眼补眼。牛羊头的其余部分尤其是舌头,大家均能分到一份。
2.煮下水。撒拉语叫“依吉瓦格日果依”。包括羊、牛的大小肠和心肺肝外加部分胸叉肉,撒拉族在宰牛、羊的当天即做好煮熟,并请“阿格尼”来吃,还要给乡邻及本“孔木散”的老者送一份。牛、羊的小肠洗净后,用豆面或白面糊糊搅成不稠不稀的糊面,然后用小勺灌满肠后扎口。大肠内灌的则是用细肉丁、面粉及切碎的肺、心等搅成的东西。肝和胸叉是直接放进锅里煮的。煮熟后,拿出来切成小块,选每一种若干盛进每个人的碗里,然后调以辣酱、大蒜、醋等食用。
3.平伙依。汉语撒拉语合成词,意即“搭平伙”或“吃平伙”。撒拉族中的中青年男子,素有“搭平伙”的习惯,平伙的内容通常有两种:一是吃“油搅团”,一是吃“手抓羊肉”。“平伙”往往是几个合得来的朋友,集中到某家,平均出钱买来油料、肉等做好后一块吃。
4.方形油饼。撒拉语叫“牙格尧瓦”。这种油饼是撒拉族专门用来“看月子”时由娘家送给婆家的,做法与油饼差不多,只是在长方形饼的表面上用特制的木签刺上各种几何图案(主要是菱形),颇有艺术讲究。娘家如果生活富足,其油饼的厚度、用油量及大小都较规范,否则,与普通油饼并无二致。
5。古古馍馍。撒拉族用小面团做成菱形或圆形,掺以食油,并在大锅里炒熟。
6.蛋糕。撒拉语叫“优目塔厄麦合”。撒拉族将白面用碱水揉成面团,不规则地撕下扔进热油锅,成熟时变成各种蛋糕,撒拉人常用此种蛋糕款待贵宾。当把热腾腾的蛋糕拿出来时,上面适量地撒点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别有一番香味。
7.油搅团包子。又叫“目斯日包子”,撒拉语汉语合成词。撒拉族先将白面粉在油锅里炒熟为馅,然后包成包子,蒸熟后油乎乎、香喷喷,是撒拉人在婚礼喜庆时普遍爱吃的食品之一。其他如以萝卜肉丁、沙糖羊油、葡萄干、花生等为馅则分别名为“萝卜包子”、“沙糖包子”等。
8.麦仁。撒拉语叫“果吉”。麦仁饭是专用来搭救亡人而供村里人吃的一种饭,一般在丧事后三天或三天后的三日内供人食用。在撒拉族村庄中,各村都有几口专煮麦仁饭的大锅,若谁家出了丧事,就要在这种特号大锅里煮麦仁饭。通常,先将小麦在大石臼里捣去麦皮,然后放进大锅,外加一些蚕豆、肉丁、葱花,煮熟后适当地撒点面粉,大约需煮十几个小时方可食用。同时,还要宰一只羊,煮熟后切成小块肉份子,待麦仁饭快吃完时,每人可分得一份。如果麦仁饭还有剩余,需要派几个撒拉族人将它送到全村各家里,使人人尝到亡人家的饭,并祷告真主饶恕亡人的罪过。麦仁饭的原料一般由自家和外嫁姐妹和女儿轮流提供。在过去,煮麦仁饭的烧柴,由本“孔木散”的年轻人上山砍伐。麦仁饭煮熟后,派几个撒拉族儿童到村里较高处,向全村叫唤“吃果吉来,吃果吉来”,声音嘹亮且有节奏,听到喊声,人们便自带碗筷去吃,吃完后,还要盛满碗带回家里。
9.油搅团。撒拉语叫“毕里玛合”。油搅团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青油炒的面食;另一种是专门为病人或产妇吃的“赞孜毕里玛合”(即碗装油搅团)。后者是撒拉族将面和油按一定比例放在碗里,蒸熟后食用。制法不同,其味也异。
10.牙合热合茶。是撒拉语汉语合成词,意即“果叶茶”,这是撒拉族人昔日的饮料,先将果叶晒干碾碎备用,用时加水熬煮,待水有了果香味即可饮用。
11.霍斯茶。撒拉语汉语合成词,意即核桃仁茶。
12.蚂蚁草茶。撒拉族饮料之一。所谓蚂蚁草,是长在地皮上的一种细碎的小草,开黄花,因其细小如蚁,故名。撒拉族把蚂蚁草摘下来后晒干,然后用微火干炒但不能烧焦,再放进砂罐里熬煮,待熬出颜色后,即可饮用。
13.果子露。这是撒拉族人过去自制的一种饮料,将软果摘下来后,放进缸里,并置于阴凉处,天长日久,果汁自然渗出,到隆冬时节喝,清凉可口,沁人心脾。可以止咳化痰,老人喜饮。
14.酸菜汤。撒拉语叫“牙西雀热”。此种菜汤,调在面饭里,别有一番醇香。“牙西雀热”制作简便,先将一些鲜菜放进缸里,倒水,再溶进适量发酵的含酸性液体,数日后便可饮用。因有助消化,大开胃口之功效,撒拉族老年人和病患者均喜欢饮用。
15.雀舌饭。撒拉语叫“瑟吉底里阿希”。形似雀舌,既薄且小,故名。其做法是将调好的白面团精心擀平,其薄如纸,然后切成像雀舌样的小菱形,配以肉丁、葱花及椒盐等佐料,下锅时火候与时间务须适中,煮久了会烧成面糊。常为撒拉族待客最后一道饭食。
16.蜓蚓饭。撒拉语叫“索格勒将阿西”。撒拉族用青稞面做成,将青稞面揉好后,把面团揉搓成蜒蚓状,然后蒸熟,调以葱花、肉丝和酸酱,此种饭为妇女所爱吃。
17.辣酱。青海循化出产省内外有名的线辣。每年8,9月份线辣成熟后,撒拉族将其晒干,并捣成辣面,拌少许盐末,盛入辣酱碗中,将滚开的油浇到上面搅和即成。这种自制辣酱不辣不成,是撒拉族人饭食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18.土制碱水。撒拉语叫“乔干答拉”。当地人称为“沙篷灰”。循化的荒滩里生长着一种碱草,撒拉族将此草烧成灰,放在一个漏底的砂罐里,注水使其沉淀,碱汁便漏到下面的罐中,用这种自制碱水制作的面食脆香可口,其他碱是无法比拟的。
19.制盐。撒拉语叫“都孜答拉”。撒拉族从盐地里取来盐土,将它盛在漏底罐中,注水溶解,泥土沉淀在上,盐水则滴到下面的空罐中。
20.荐新礼。也称尝新,凡是新食品,首先要请阿訇、老人品尝。大凡青麦、新果品(尤其是第一次结的果品)、新面做的饭、新油炸的饼,以及麦仁饭、请客时的宴席,撒拉族都须先请阿訇老人品尝,如他们不动手,其他人则不能先动手。在撒拉族人的观念中,只有这些人先品尝了,那么诸多果品才能予来年挂满枝头,若不荐新,来年就会歉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