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祭祖的传说

  在每年清明节往返祭拜祖先的路上,同去的长辈都会向晚辈述说有关清明节的各种习俗、传说和故事。通过这一传承途径,把祖先祟拜与墓祭活动整合起来,井在宗族成员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增强成员的宗族认同感。这些口承内容不但加深了后人对清明祭祖习俗的了解,而且还增加大家对先人的祟敬之情。除了大家熟知的介子推传说与清明起源有关之外,还有以下跟祭祖有关的传说故事。

丁兰刻木祭母

  相传东汉时的丁兰(二十四孝之一)原本是个不孝子,以砍柴为生。他常因母亲未能按时送饭,而常发怨怒。一日,因见乌鸦反哺恩情而倍感惭愧,见母前来便迎向前去。其母不解其意,惊慌迟却之际失足于湖中丧命。丁兰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他在木头刻上母亲的名字,加以祭拜,以表达对母亲的哀思。这就是十八行孝是丁兰,刻木为母传世间的说法(张云风著《二十四孝》),民间流行的”神主牌”即由此而来。丁兰此一孝举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日后人们清明祭祖之习俗的由来。广西壮族祭祖的传说,主人公是丁兰。云南哀牢山一则“祭母的由来”的传说,其中说主人公“儿子”是无名氏(雪犁主编《中华民俗源流集成.信仰卷》)。不管其主人公是否是丁兰,传说的内容都是惊人的一致。这应该是清明文化在口承传统中得以延续下来的重要依据之一。

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的故事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把子5B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莫齐继位,设计害申生,逼走重耳。重耳流亡十九年,受尽屈辱,众臣陆续弃他而去。介子推不仅能追随始终,并割股救主,成就了晋文公后来的一番霸业。晋文公执政后,随后“返国,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遂与母俏隐而死。晋候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团,曰: ‘以志吾过’。绵上者,西河介休地也”  (《左传》)。晋文公从此)。晋文公从此葬诤臣,立洞堂,改绵山为“介山”;并通逾全国,此日禁忌烟火,定为寒食节。翌年,文公素服徒步,登山祭莫,却见焦枯的柳树绿绦漫舞,如介氏复生。文公遂赐之名为“清明柳”,定当日为清明节。拜介子推的习俗,随之也成为清明扫墓习俗的起源了。

刘邦找墓

  相传秦末,汉高组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后终得天下。刘邦衣锦还乡时,想到父母亲坟墓上去祭拜,但连年的战争导致山上坟墓混乱,杂草丛生。

  墓碑东倒西歪,上面的碑文也都模糊不堪。因无法找到父母的坟墓,刘邦十分难过。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墓碑,可是直到天色黄昏,还是未果。最后刘邦拿出一张纸,撕成许多小碎片后,捏在手上向上苍祷告说:  “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爹娘在天有灵,让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刮不走,那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抛向空中。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无论风怎么吹都刮不走。

  刘邦跑过去仔细辨别墓碑上模糊的碑文,果然看到父母的名字。刘邦高兴之余,请人重新整修父母的墓碑。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期间刘邦都到父母坟上祭拜。民间百姓得知后,也都模仿刘邦,每年清明期间都一定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该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扫墓挂纸的来历

  清明扫墓时把墓地清理干净,然后把白色墓纸或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压在墓地,即“挂纸”。关于挂纸的来历,民间传说唐朝高祖李渊即位前流浪各地,在返回故里时,母亲已亡。他想祭拜母亲,却不知母亲墓地的确切位置。李渊往各墓地都放上一张纸,说:  “如是母亲的墓,就请收下纸钱。”他的孝行感动了鬼神,突然有一个接受纸钱的墓地。他如愿以偿地找到了母亲的墓地(黄有志著《社会变迁和传统礼俗》)。当然,墓地挂纸在现在看来是表示墓主有子孙后人前来祭扫过,如不挂纸钱被视为无后的墓地,随时都有可能被铲除。

  清明扫墓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官方对殃葬方式的有效管理,火葬方式越来越普遍,民众修建私家坟墓的现象相应减少。因此,清明祭祖中的风水信仰在逐渐减弱。但为了表达一种哀思和尊敬,人们还是会在清明节期间前去拜扫。所不同的是,前往骨灰堂(楼)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到传统墓地拜扫的习俗。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祭把先人都是最基本的仪式活动。可以说,即使在丧葬改革的今天,清明扫墓还是以一种文化记忆的方式,存留在民众的潜意识当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祭祖的传说  祭祖  祭祖词条  传说  传说词条  祭祖的传说词条  
茶文化狂欢节

 马耳他狂欢节

 狂欢节是马耳他传统的民间节日,在每年的三月份举行,历时三天。  节日里,举国上下一片欢乐景象,到处张灯结彩,男女老幼均着盛装涌上街头欢歌狂舞。还要举行盛大的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