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也叫踏春。寒食踏青为中国古代较为普及的休闲活动项目。其组织方式、内容和规格因地因人而异。
早在唐代,寒食节踏青已相当普及。唐诗人孟郊《济源寒食》诗曰:“一日踏春一百回,朝朝没脚走芳埃。”唐诗人孟浩然《大堤行寄万七》也系寒食踏青名作:“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孙挟珠弹,游女科罗袜。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诗人杜甫也有踏青《绝句》曰:“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根据北宋苏拭之兄苏辙乡俗诗《踏青》句“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开州园纵民游乐》诗“节候近清明,游人已踏青”,及北宋词人万候咏清明应制词作《三台》中所描绘的踏青活动中斗草、秋千、食场、新妆、饮酒、嬉闹、狂饮等热闹景象及北宋张泽端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一些景物情节等,人们有理由相信,北宋时期的寒食踏青是我国历史上踏青活动的极盛时期。当时一些人甚至只热衷于踏青,淡化了祭扫。南宋李之彦《东谷所见》中记载自己回乡时,看到一些人家“置亲于荒墟,清明节拜扫只草草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说这些人家“至节岁非扫松也,只赏梅耳;清明非省墓也.只踏青耳”。
到明代,寒食节踏青依旧是国人经久不衰的活动项目之一。明蜀成王让棚《拟古宫词》中形容民间踏青曰:“城外清风卷薄尘,传言都道踏青人,繁华满目开如锦,唯此宫中不见春。”明代刘侗、王奕正合撰的著名方志《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有京郊当年清明踏青时的一幕场景:“……玉泉三十里至桥下,夹岸高柳,丝垂到水。绿树绍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荫爽交匝。岁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明清年问问世的一些府、州、县志中也不乏有关清明节踏青的记载,如《济南府志》中说:“清明节士女盛饰,结伴游春,或携酒看郊饮,谓之踏青”;究州府《沂州(古琅琊府)志》载:“三月清明,男女墓祭后出郭踏青。女子为秋千戏,男斗百草”;湖南《永州府志》载:“寒食日斗鸡,楼鸡于,打球、秋千、施钩戏”;《台湾府志》载:“三月三日,采鼠曲草合粉为棵,荐把之,余以相赠送。清明人家展渴坟墓,舆步壶浆,络绎郊原”;河北《水平府志》载:“清明展墓,连日倾城踏青、看花、挑菜、替柳、斗百草……家家树秋千为戏,闺人挝子儿赌胜负,童子团纸为风茸,引绳放之。山原车马,尊些相接,道隅该余而多醉歌矣”;福建《兴化府志》载:“清明节前后,乡学生互相据钱为酒食,邀先生和先生之友,于形胜处饮宴,以余钱奉师,谓之光斋,亦谓之浴沂会。”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更把清明节踏青的场面描绘得异常壮观:“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骡骑、飞钱、抛跋、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斜斗、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纷丛集。而外方优妓、歌吹、觅钱者,水陆有之,接瞳承应。又有买卖赶趁,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而采妆傀儡、莲船、战马、场堡、援鼓、琐碎戏具,以诱说童曹者,在在成市。是夜,人家贴‘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之句于楹壁间,谓如此则夏无青虫扑灯之扰……”
除城郊踏青外,历史上一些名人志士还经常在寒食清明节选择名山胜地观光旅游。
江西省南昌府有名山麻姑山,系道教书中二十八洞天所在地。明代著名学者熊人霖清明日晨起,乘舆游览了该山,一连写出诗作《游麻姑山》和散文《游麻姑山记》等诸多佳作。湖北武当一名大岳,又名元岳,为元帝修真之所,山上有宋真宗加封的元岳碑等罕物,明代著名文学家谭元春在“时方清明,男妇鬃生柳枝”时节,乘兴登游,后写成名作《游元岳记》。明文学家袁宏道清明日有幸与曾太史等陪把昭陵,随后又揭皇明诸陵看山,写成《陪把昭陵看山记》……事实上,在摈纷繁多的清明寒食诗歌中,许多名作如唐人宋之间《襄阳路逢寒食》、张雨《游九龙峰留题》,宋代陆游《诸葛武侯台》,金人元好问《石门庙》,元代郝经《戊午清明日读神功碑》,明诗人刘侃《寒食赴大石山》、李东阳《绵山怨》等,几乎无一不是清明游山览胜时所作。
较之寒食清明节踏青活动更隆重的是皇家在这个时节搞春荣(组织阅兵),民间要在这天搞赛神会。元代诗人萨都刺有幸在京观看到春英盛事,于天历二年(1329)“寒食拥炉,吟成一律”。平遥县城南门外1公里干坑村,有净梵王太子母太子纪庙,每年清明日,这里要举行“香火会赛”。类同这样的赛会,苏州府《祟明县志》中也提到清明节例迎城隆,有“社火或粉墨扮故事,遍游城市”活动。元代诗人戴表元瞄rJ源集》中有《林村寒食》诗曰:“……市远无场供寒食,村深有纤试新衣。寒沙犬逐游鞍吠,落日鸦衔祭肉飞。闻说旧时春赛里,家家鼓笛醉成围。”宋代人范成大寒食诗文中也有“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的名句”,反映了寒食清明日搞社火和春赛活动的景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