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目瑙纵歌节

  景颇族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目瑙纵歌节。1983年4月,德宏州人大八届一次会议决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德宏州景颇族“目瑙纵歌节”,节日时间两天。

目瑙纵歌产生的原因

  一切事物的产生、形成都离不开它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关于目瑙纵歌的产生原因,也得从时代背景和当时的人来探究。

  其一,从景颇族民间传说和死人送魂路线、传统穿着服饰、高原人的气质性格等方面分析,景颇族发源地“木拽省腊崩”,大概在青藏高原的甘肃、青海一带。这里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寒冷,五谷难生,人们生活极端贫困。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对于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取决于人对自然征服的程度,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在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生活处于原始阶段,他们的思维、概念、知识都受到很大的局限,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很肤浅、笼统,他们不能把人与自然清楚地分开。在他们理解自身与周围的自然界时,往往将自己同自然的现象和力量合为一体。他们常把个体、祖先以及动物合而为一,思想尚处于具体的思维,抽象思维能力极其低下。

  景颇族祖先对自然的斗争软弱无力,饥饿、严寒、疾病、猛兽、夭折、干旱洪涝等灾难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对于这些自然现象他们既感到神秘、恐惧,又幻想着能有一种超人的力量控制住自然力,给人类带来幸福。于是,产生了精灵、鬼魔、神癨等观念,让法力无穷的鬼神来控制自然。他们把能赐予幸福的自然物、自然现象当作善神良鬼,把给人降祸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视为恶魔恶鬼。他们对善神良鬼虔诚崇拜和供奉,对恶鬼也供奉祭祀,以祈求息怒、宽恕,逃避灾祸。于是,景颇族先民通过目瑙纵歌等形式,无可奈何地祈求天神(即天鬼)木代给人间降雨降福或祈求猎物。原始目瑙纵歌就是这样产生的。

  其二,南迁之后的景颇族长期生活在林密箐深、飞禽满天、走兽遍地的自然环境中,特殊的自然环境将景颇族培养成善猎的民族。在景颇人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与狩猎有关的生活现象。如景颇族男子外出一般都携带长枪、弹弓、长刀等猎具;景颇族多数人家常将鸟羽、兽骨、兽角插在门前的屋檐下;喜欢把鸟毛排贴在弹弓背上的人也不少,打着一只贴一个,按顺序贴,贴满为止,别插和粘贴的兽骨、兽角、鸟羽愈多愈光荣。它标志着主人的狩猎才能,是他们勇敢、力量、技巧、勤劳的象征。起先,起着对狩猎生活的记录作用,后来由此而培养成一种审美作用。历史上,景颇族常在房柱上捆扎兽头兽骨以避邪。从景颇族的这些日常生活、文化生活角度看,目瑙纵也可能源于狩猎劳动。他们为获取更多的猎物,猎前用目瑙纵形式向鬼神祈求猎物或是培训狩猎技能,统一大家的意见,以便协调动作;或许是获取猎物时,欢呼跳跃、手舞足蹈的一种庆贺性舞蹈———目瑙纵歌。这个时候的舞蹈(最初的舞蹈)不是表演给谁看的,而是表现高兴的自乐性舞蹈。

  其三,原始部落之间,争夺狩猎区或部落兼并而发生械斗,或本部落内部发生纠纷、引发仇杀事件或遭受其他族群的镇压而引起战争时,部落或民族首领采取围攻战的方式,战前振奋人心、动员民众、恐吓敌人、训练战士,以及求助神灵暗中保护;战后祝捷。这是一种调动兵力、调动族员、威胁敌人或庆贺胜利为目的的战争性目瑙纵歌

  其四,到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景颇族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私有制开始萌芽,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上层阶级(部落首领),为争夺和巩固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或扩张土地,利用目瑙纵歌的形式来显示自己的势力,影响群众,威胁对手。目瑙纵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

  其五,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相对应和同步的平衡关系。文化的发展促进产生一种新的经济关系;同样,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向前发展。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趋于平稳的上层阶级,通过目瑙纵歌的形式来庆贺丰收,显示富有。举行目瑙纵歌的次数越多,活动的规模越大、越隆重热闹,越显示富贵。

  总之,目瑙纵歌在漫长的时期内,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环境等原因逐渐孕育、产生、演变发展的。

目瑙纵歌起源的传说

  传说一(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传说):人类是向鸟儿学会了目瑙舞,而鸟儿的目瑙舞又是从太阳神那里学来的。景颇族“目瑙纵歌”的传说中,认为是雀鸟将“目瑙纵歌”从太阳王处引入人间的。据说,在人、神、动物还像大家庭一样生活的远古时期,本该一天出来一个的太阳九兄弟,突然通通跑到天上,连晚上都不回去。雀鸟的翅膀晒得软软的,跑得最快的豹子也踉踉跄跄,植物也都晒焦了。动物和人合议,推举“乌国”(大鹏鸟)和“乌东”(孔雀)做使节去向太阳王求情。它们刚好赶上了太阳王的“占目瑙”,它们飒爽的英姿和悦耳的歌喉赢得了太阳王的好感,答应派“目代”神下界收回八个太阳,分出白天黑夜和冷凉温热四功能季节,作为回报,禽兽、草木、水和人类都拼凑供品献给“目代”。

  雀鸟们到太阳宫学会了“目瑙纵歌”,来到地上跳,它们的“目瑙纵歌

  叫“康库乌目瑙”。雀鸟们的“目瑙纵歌”被景颇族祖先看见后,景颇族先民们也学会了跳“目瑙纵歌”。由于是从雀鸟那里学来的舞蹈,所以现在跳“目瑙纵歌”的时候,“瑙双”都要头戴孔雀羽帽和犀鸟羽帽,表示纪念。

  传说二(极少数的传说):景颇人的创世人宁贯瓦的父母对宁贯瓦说:

  “我俩死后,你要举行丧礼目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成大地,你也就能变成人,繁衍人类。”于是,宁贯瓦接受父母的旨意去太阳国学跳目瑙。在太阳国里,大家公推美丽的孔雀为目瑙舞的领舞人,孔雀不负众望,带领大家翩翩起舞,并悉心教会每个习舞者。宁贯瓦学成后,在人间也组织了目瑙舞会,他划定“木拽省腊崩”山脚为舞场(相传即景颇族的发祥地),把目瑙舞的线路刻画在目瑙柱上,并规定领舞之人要戴上孔雀羽帽,以纪念孔雀的授舞之恩。从此,目瑙诞生了,并世世相传,延至今日。

目瑙纵歌节简介

  古代的“目瑙纵歌”是对神的祭奠,景颇语称“目瑙纵歌”,“目”的本义就是大神、主神。“目瑙”中所祭祀的有天后“目”、太阳神“目章”、万能之神“目代”等。载瓦支语则称之为“纵歌”。“目瑙纵歌”原来是一种融宗教和文化习俗为一体的传统庆典。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为各种不同类别的“目瑙”。大致有以下几种:

  (1)“素目瑙”,家庭财源茂盛,人丁兴旺时举行。

  (2)“布当目瑙”,征战取得胜利时举行。

  (3)“贡冉目瑙”,同胞兄弟分家自立门户时举行。

  (4)“腾肯目瑙”,新建房屋住所落成时举行。

  (5)“空然目瑙”,贵族家娶亲办婚礼时举行。

  (6)“达如目瑙”,出征时举行。

  (7)“昔目瑙”,有名望的长者去世送葬时举行。

  每逢目瑙节日(每年春节后),村村寨寨的景颇人身着节日盛装,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入目瑙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欢快而不失庄严古朴的特色。广场中央高竖着4根高约十余米的目瑙柱,亦称雌雄柱,中间两根为阳,外面两根为阴,右边柱上往往绘以蕨形螺旋图,象征团结奋进;左边常画方形回纹螺旋结图,并涂以不同颜色,表示景颇族的迁徙路线;中间两根柱子之间,交叉着两把长刀,为景颇民族骁勇强悍、坚强刚毅性格的具体标志。

  目瑙柱的左侧立着一个方形架子,上层是神塔;前面挂着一个两米长的大皮鼓和一面直径一米多的大传统的目瑙舞,行进路线按照目瑙柱上所示的目瑙舞图谱线路进行,即俗成的舞蹈规则,跳完两圈后,就要变换队形,分成两路:一路仍由领舞人带领,一部分人按照花纹的线路往前跳;另一路则变换舞姿,跳起自由的舞式,由“目瑙纵歌”领舞者———“瑙巴”带领。在跳舞的同时,还有两对武士绕着广场周围跳,其中两人拿矛,两人持刀或盾,以示驱赶野鬼。跳到第二天收场时,一派尽兴方休的景象。新中国成立前,目瑙节活动都是由景颇族官家主办的,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传统的民族歌舞节日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拓展。在节日期间不仅有传统的目瑙舞会,还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同时,还有书展、土特产品交流等活动。现在的“目瑙纵歌”已成为加强民族内部团结,具有丰富民族特色,为广大景颇群众所深深喜爱的民族文艺之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目瑙纵歌节  纵歌  纵歌词条  目瑙纵歌节词条  
茶文化茶道

 闲话茶席设计

现代人住宅的装饰风格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人们对于茶室、茶席的理解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交融和改变。现今的中国饮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本茶道的影响,于是许多人将日...(展开)

茶文化清明节

 佛山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民间相沿久远、具有深刻意义的古节。 “清明”这一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 “春分后十五日,到指乙,...(展开)

茶文化立春

 立春时节

春打六九头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是第一个节气。每年2月3日至5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便是万物复苏的立春之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立,建始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