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日除了给灶王爷预备好吃的,民间百姓的饮食风俗也是丰富多彩。
祭灶之后剩余的关东糖是孩子们的最爱,有长条状带芝麻的,有呈扁圆瓜状的。这种糖其实就是怡糖,从营养价值上说比砂糖高。传统中医学还认为,怡糖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润肺止咳的功效。
我国许多地方都有“送行饺子迎风面”的说法,因此这天吃饺子的地方很多。火烧也是这一天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许多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都非常兴隆。武汉人过小年要做两件大事,一是“掸扬尘”,彻底清洁家居;二是偎汤,因此小年也被称为“汤年”。山西人的小年过得最有意思。晋北地区流传有一首民歌:“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晋东南地区流行“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民谚,人们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腊月二十三还是民间女性展现灵巧手艺的时候,从这天开始,家家户户要蒸花摸,每个花摸都关得如手工艺品,一为敬神,二为走亲访友。
此外还要特别制作一个大“枣山”,专门供奉灶君。
从腊月二十三起,民间开始写春联、贴春联了,在一些农村还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因此与吃有关的米面粮仓、畜圈等处都有连珠妙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地域辽阔,“五里一乡风,十里不同俗”。因此,过小年的风俗不同,就连日子也有差异。北方人一般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比如在山西,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而文水、黎城、阳城等地则在腊月二十四祭灶。在南方,仅武汉一个城市,过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汉口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武昌、汉阳则是腊月二十四过。又寸于这一点,老百姓都认为很正常,因为民俗本来就是会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所以民俗专家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过小年都对。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祭灶习俗在很多地方就开始逐渐消失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品尝到各种美味,巧克力、怡口莲成了孩子们钟情的糖果,关东糖已少有问津;至于“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的过年童谣,恐怕只有在记忆中回味了。
节日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文化产物,节日民俗也是民族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现在,许多人呼吁“把年味儿找回来”!那就从你我做起,从“小年”开始,从一块儿关东糖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