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什么是中元节

什么是中元

  什么是中元节?根据古书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传统生活中,上元节要庆元宵,中元节要祭祀先人,下元节则纪念贤人。

  “中元”的名字起源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或“盂兰盆会”。《道藏》上记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事实上,道教和佛教对于这个节日意义的解说略有不同。道教侧重强调弘扬孝道,而佛教则强调在这一天“普度”所有的孤魂野鬼。

  在民间,人们多在这个节日里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因此,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中元节这一天,民间悼念亲人的方式是放河灯。《诗经》中记载了秦洧两水秉烛招魂续魄、执兰除凶的民俗。奴隶社会是侵略邻国、战争不断的社会,用船载火攻城摧寨时,对阵亡将士水葬,船筏置鲜花燃灯已成惯例。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围篝火歌舞的活动,“举灯蟾魄圆”。晋代在每年月亮最圆最亮之夜,“纵情玩月、火烛竟宵”“载船玩月”。《续齐谐记》中记载,“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当年,王羲之与朋友们在“暮春之初,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将“清流激湍”引为流觞曲水。这两段文字中所说的“流觞”,据说就是将酒杯放在小船上,在水中随波流淌,漂流到谁的面前,谁就举杯一饮而尽。

  放河灯的民俗起源甚早,这一习俗流行于汉、蒙、彝、白、苗、侗、壮、纳西、土家等多个民族和地区,在三月三、七夕、中秋等多个节日的晚上,人们常常在水边放自己亲手制作的河灯,用以悼念逝去的亲人,同时祝福身边的亲人。

  有人认为,这个习俗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渔猎时代。那个时候的人们驾船出海打鱼,常常要在风大浪高或者礁险滩急的地方,用木条编制成小船,点燃木棍,任小船任意漂流,以求海神的保佑。这个习俗,至今仍然在闽粤一带沿袭。

什么叫中元

  古代道家将历法分为“上元”、“中元”、“下元”,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民间称“秋祭日”。中元节是道教的称法,佛教称之为“盂兰盆会”。这天原为宗教节日,后来演变成民间的祭祖节日。 文献中有 “扫墓如清明,僧道礼忏诵经,谓之‘盂许最能体察出儒、道、佛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轨迹。

  我国中元古俗,原有祭祖和普度的俗信和俗行。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教育佛弟子的意旨,合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和坚定,使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在民间普遍流传。《盂兰盆经》指明:“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口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每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养父母之恩。”

  我们中国儒家对于“修孝顺”的道理,前代人不厌其烦地阐发无遗,而且早已成为礼俗的“教孝”规范,同时流传民间也有类似目莲行孝式的二十四孝故事,久久传承,是俗文学仁孝的规范。但它里面所说的全是子弟对他们父母在世时的行孝事迹,和印度目莲在另一世界救母行孝故事不同。中国之所以祭祀这个俗信,只是中国礼俗对于先代祖宗克尽孝道的表现。

  中元节的俗信俗行,是融合儒家、佛教、道教的意志于一炉,慎终追远是谓“孝”,普度沉沦是谓“仁”。

  它的内涵,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七月十五是祭祀的节日,分别在范村镇、朝阳村、西山底村都有庙会,旧时为祭祀娱神日。七月十五太谷民间还有上坟祭祖的习俗,居住在乌马河北的居民,任、范村一带有七月十五是出嫁闺女回娘家祭祖之日。与其他地方的风俗有别。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什么是中元节  中元节  中元节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  什么是中元节词条  
茶文化茶具

 品味瓷质茶具

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一)青瓷茶具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展开)

茶文化茶具

 茶具的健康保养

有些老壶友,喜欢其茶杯里积有一层厚厚的「茶垢」,似乎以此表明自己是「爱茶」。甚至有的人认为用有茶垢的茶具冲泡茶才更有味。陈至和认为这是错误的观念,但是不少老人仍...(展开)

茶文化小寒

 小寒的诗句:孤灯伴

 孤灯伴  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  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  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  汉家方尚少,顾影惭朝谒。  ——唐·王维《冬夜书怀》  倏忽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