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陇右各地乡村农民每年一到腊月基本就没有农活可做,清闲下来。许多村社都有一些爱好热闹的村民就开始撺掇准备闹社火。社火是每年正月闹的,但是一般要在上年的腊月开始准备。以前是几个自然村为一个香火会,闹社火以香火会为单位。现在人口多了,许多香火会散伙,乡村闹社火也就以自然村为单位。从前村上那些要闹社火的人商量好了,就到村庙上去降神。俗话说的,“人借神威,神借人力”,一场社火事宜就决定下来了。通常借降神香桌打字或者伴当马角传言,敲定承头闹社火的头儿,然后打响村庙里放置的大鼓。按照旧乡俗,这牛皮鼓一旦敲响,这社火就不能停下,否则神佛会不高兴,说不定就降灾降难,这个村子新的一年就不利祥。
社火头儿安排上几个热心的小伙子,各家各户去收份子钱。许多家庭也就痛痛快快地出钱了,有些家庭经济困难不愿意出,也许闹得不痛快。村里的富裕户往往慷慨解囊多拿一些钱。有了钱,社火头儿就开始安排。一场社火主要有灯火队伍和戏曲节目两部分组成。村子里上年闹社火后剩下的灯笼骨架、锣鼓钹铙、狮子龙头都还好,那就省事;不然就要多费钱物。首先要保证有几面牛皮鼓,如果上年的鼓打破了,就需要增补。有时候再增加几面鼓,或者要添置狮子、龙头、旱船之类的,就派人去采买。新牛皮购置来了,村上有木匠,请他出工,用会里的木头做好鼓梆,再请会鞣制皮革的匠人把牛皮鞣制好,把鼓鞔好。
现在会宁大多数村庄买城里乐器商店里出售的锣鼓。其次就是糊灯笼。每个村子里都有会做这个活计的数位能工巧匠。他们领着几个爱热闹的孩子,用树枝或者竹竿切割成骨架材料,用麻叶子或者细绳子捆绑做成灯笼骨架,然后用买来的彩色纸张裱糊。闹社火的灯笼,其实光制作就显示出民间手工艺人的技艺不凡。有些社火队一出村庄,光灯笼队伍就赢得一片喝彩。这些灯笼往往成双成对。圆形彩灯叫旦娃灯;倒四棱台柱形的彩灯叫丑灯;用高杆子挑起的八棱多面体彩灯叫高灯;做成鱼的形状的彩灯叫鱼灯。有些村庄买来龙头,用彩布装饰龙身龙尾,也就成了龙灯;有些村庄历来就有旱船、狮子,重新整理一番就可使用。现在许多村庄还置办了筒子鼓、太平鼓之类的。总之这些都是属于灯火队伍,正月里社火一出台就要每日每夜都玩起来,一直玩到正月十五闹花灯。
社火的另一方面准备工作就是准备节目,会宁乡里人叫学戏。也就是由村里爱好秦腔的人学演几出折子戏或者选段,以便社火出庄时,到邻近的村庄去演出。有些村社人多,这方面有人才,就请外地的或者县里剧团的导演来,排练几个全本的秦腔戏剧。从前乡村人学戏大都在晚上,要点灯,点灯要用清油。可是学戏往往要在社火打鼓之前就开始,缺少灯油,就要爱好者自己先把灯油准备上。有些家长不支持,孩子们就从家里偷油来点灯学戏。据说有个孩子家里不给清油,他就偷偷抱住清油罐子喝了一口,一直噙到学戏的地方,才吐在灯盏里。有时候噙在嘴里的清油一不小心就给咽下去,特别是走在路上遇见人,想说话就出问题。当然这是个笑话,说明了过去乡村的小伙子们如何喜欢演戏闹社火。
腊月里一切准备好了,灯鼓狮子一应俱全,村里的戏也可以上台演出了,就只等出社火的日子。正月里初一、初二、初三是过大年,有些村庄初四日就在村子里出社火开始跑马;有些村庄则一直到初六、初七日才开始出社火。
一场社火最热闹的是开头和结束。出社火一般要到村庙里去敲锣打鼓唱歌迎神。到时候所有灯鼓狮子龙灯旱船都集中到村庙院子里,由一位长者领头唱祝庙歌,唱一句就稍作停顿,然后集体合唱,同时敲响锣鼓钹铙。这个仪式似乎就是向神灵表明某某村庄为了敬神特意办起了社火,希望神灵保佑。会宁有些地方称这种歌词叫蜡花调,有些地方就叫起社火唱秧歌。这些歌词唱起来、悠扬婉转、沉郁顿挫,有几分庄严和神秘。
社火齐集庙院之后,只听一位老人唱道:“高山有庙门不开,会长带着钥匙来。钥匙锁子一起开,我们给娘娘上香来,我们给娘娘上香来。”接着众人举着灯笼,扭着秧歌舞步,围绕庙院中的香炉台就唱开了。
唱秧歌的过程锣鼓就敲打起来,一村的老老少少就这样踏着舞步,和着鼓点,唱歌跳舞,既娱神,又自乐。随后老人又领着众人开始唱表船歌。中间每一句掺杂一句“观音”或者“无量寿佛”,并且拖长声调。唱一句歌词,锣鼓就敲响几下,一直到唱完。最后还有一位老者高声朗诵表船词。
唱完祝神歌,就开始由装扮好的春官老爷登场开始念诵春官辞。这个春官戴着演戏时候那些老生们戴的胡须,手摇扇子开始念诵春官辞。他们往往要声调高亢,在锣鼓声中还能被大多数人听得见,所以春官们往往声嘶力竭地叫喊。
春官们的叫喊就叫咬仪程,说的都是些顺口溜一类的吉祥话和祝福话。
出社火之后,就是社火队给全村各家各户跑马。这就是灯笼狮子龙灯锣鼓一起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地去跑。出了社火已经是晚上,于是山村里锣鼓喧天,灯火游走。到了哪家门口,那家人要跪接社火。据说有社火这一年,社火队给跑过一次马,这家人未来一年就吉祥平顺、幸福安康。这家主人跪接的时候,春官老爷就咬起仪程。
主人香表烧完起身引领社火进入院子。如果这家正屋有祖先牌位,有些老人们还要磕头拜一拜。春官仪程老爷就半跪院子当中喝念开了。
跑马就是全部灯笼队伍在院子里分成两队转圈子。各队最前面由一个有经验的村民手执红旗领队,之后跟随探马——一个身背一串铜铃的小孩,然后才是一排举着各式灯笼的孩子。跑起来也不是狂奔而是小跑,什么地方转弯折回全由两个引领者决定。锣鼓这时候就居中敲响,随着锣鼓声,灯笼就在院子里绕来绕去。据说跑马要跑够四门。锣鼓声逐渐弱下去,这场跑马就算结束。
然后还要耍狮子、玩龙灯、舞旱船。一般家庭也就舞弄几下完事;如果到了这一年社火队主事的头儿家,或者是向社火队捐赠款物比较多的家庭,那就要好好玩上一阵。有些家庭有病人在床,趁着闹社火,有狮子龙灯,就临场讲讲迷信,由狮子从病者头上跨过,这叫过关。过上一关似乎就会免去病者的痛苦,其实这大概就是庄农人的一种精神疗法。
社火出来之后全村各家各户都要去跑马。那些不出份子钱的人家,社火队里有些人不愿意去,但老人们往往劝解年轻人耍社火就图个平顺吉祥,不能闹矛盾,于是也就一户不落地跑了马。
社火除了跑马就是出庄演戏。乡村里如果临近的村庄都有社火就要轮换着接社火。一般一个村庄接社火的日子是多少年前就固定下来的。某个村子的这一日到了,有相互往来老关系的其他村庄的社火队就敲锣打鼓地从各自村庄出发去参加聚会。正月里往往是冰天雪地,入夜之后那些社火队举着一串灯火,随着锣鼓声,行进在茫茫寒夜的雪地上,人影憧憧,灯光闪烁,这是一种独特的风景,黑暗中似乎有一种躁动的激情。社火队离开本村的就是出庄,而许多社火队汇聚的那个村就是在接社火。接社火这晚上是这个做东村庄的节日。
某一年有社火的村庄,与它有关系的村庄比较多,而同一晚上附近接社火的村庄也不止一个,那么这个村庄的社火要去哪里,早早决定之后,就派一个人前去通知,说某某村社火今晚要到某某村,以便人家有个准备。这个前去送信的人叫下旗,这有点像古代的下战书。
接社火的村庄,这一晚上的活动主要有两项,其一是迎接社火队,其二是唱戏。细说起来其实这一晚上也有许多事情要做。亲戚朋友来看社火要接待,晚上要准备饭食,等待分配到家里的外村社火队的人半夜唱完戏来吃饭,还要有人手去参加接社火的集体活动。一般外村的社火来了,先要到本村村庙去烧香跑马,或者到附近山场——大寺庙敬香跑马,然后才赶来聚会。接社火的村庄早就搭好了戏台,这会儿灯火通明。接社火的人员敲锣打鼓,举着灯笼分列道路两旁,这就是接社火。
客队来了,礼炮齐鸣,锣鼓急奏。远远两个背着铜铃的探马跑过来,这个主队的人吆喝一声,俩孩子又背着铜铃仓啷啷地跑回去。接下来双方仪程老爷先跪倒在香案之前咬上仪程。
通常在戏台下设一个大桌子,上面摆上各家各户端来的下酒菜。各个村庄的社火到齐了,其他人观看比较评说哪个村的彩灯花哨好看,听哪个村庄的太平鼓、筒子鼓、威风鼓声音大,敲打得整齐。春官仪程老爷们这时候就聚在一起,比试口才。有人说着比较笼统的祝福词,有些却说着互相讥讽的辞令。总之所有辞令都要朗朗上口,合辙合韵。
“社火到门前,事事保平安,合庄都发旺,辈辈出状元。”有些人现编现卖当下就能出口成章。“一物四四方,摆在当中央。上列海菜席,谁来先品尝。”这是解说戏场中央的酒席桌子。“击鼓闹嚷嚷,花灯放毫光。社火来到某某庄,亲戚朋友受风霜。老老幼幼都安康,老老少少都安康。”春官辞最后一句往往要重复一两次,如果那个仪程春官老爷声音高亢有力,而且春官辞押韵上口能够压住其他人的声音,那这个春官老爷就会得到众人喝彩。
有时候接社火的村社准备不足,春官老爷们请上堂了,却没有备下酒或者缺少酒具筷子之类。于是有些春官就临时编些春官辞来戏谑对方。有一次接社火那村准备的酒给好事的小伙子偷着喝了,就在酒壶里灌了些凉水。结果给春官老爷们敬酒看盅的时候,凉水结冰倒不出来,于是一个春官就编排开了。
有时候双方的春官老爷也就借助春官词互相吹捧,一抬一谦之间颇为有趣。
最后春官们开始享用酒菜,其他人开始跳鼓玩锣,拍钹击铙。数个村庄几十面大鼓同时击打,气势如虹,声震四野。
这时候那些身强体壮的小伙子们独自背着一面大鼓,双手擂鼓而且跳跃舞蹈起来。这是很耗费体力的舞蹈,稍不留意就可能被其他鼓手弄伤。所以这个最刺激的活动往往被村里的老年人劝阻。有时候社火队因为跳鼓把人弄伤,以致两个社火队相互殴打起来,从此结下仇怨。有些人特能记仇,要等到下一年,或者到另一个村庄接社火的时候再报复。当然也有当下双方就讲和,不留后遗症的。
跳鼓之后就是跑官马,这是所有来赶场子的社火队都要参加的。几百盏灯笼一起点亮,分成两支队伍,由两位有经验的村民领着,开始跑动起来。这时候锣鼓也敲击出一种有节奏的声音,举灯笼的孩子们就跟着舞动起来。十六七岁的孩子精力充沛,一边跑灯,一边做出舞蹈动作。他们看到熟悉的大人在看自己,就故意做个鬼脸,逗你发笑。几十面锣鼓喧天响,数百盏灯笼齐舞动。花炮鸣放,人声鼎沸,一个乡村的热闹也就达到了极致。
跑官马之后就是轮流唱戏。如果这个村子接社火,那这个村子的戏就不上演,而其他村庄就要依次表演。社火队多了,每个村庄上演一出戏;社火队少了,每个村庄可能就表演两三出戏。有些村庄接上十几头社火,每一个村庄轮流演完戏也就天色放亮了。接社火村庄的家庭主妇们在看戏中途,看到自家接待的那个村庄的戏表演完了,就急急忙忙赶回家做饭。一会儿丈夫或者儿子就把分到自家的客人领来招呼吃饭。客队的社火离开的时候,主队的社火要敲锣打鼓地站立路口两边欢送。这时候双方的仪程官又咬上仪程词了。如果客队和这村上有亲朋关系,那仪程词就文雅许多。
这些仪程词有祝福、有祈求、有赞美。对方往往也要做出相应的回答。有时候客方社火队敲锣打鼓地走远了,这里的仪程官还在声嘶力竭地说仪程词。
有时候天亮了,各路社火才送走。
此后做东接过社火的村庄的社火队,也就像赶场子一般,每天晚上出村庄赶到其他村庄去参加社火聚会,也要到其他村庄的村庙或者大寺庙里去敬香跑马、参神礼佛。大寺院一般廊庙建筑较多,殿宇轩昂,春官老爷的春官辞也就特别响亮。接下来就唱敬神秧歌词。
社火出村时,村里好事的老少爷们婆娘娃娃也就跟着去看社火。这社火一直要闹到正月十五。这之前如果哪天晚上不出村庄,就要在自己村里闹腾,不能歇下来。哪一晚上不闹腾,村里的老人们就会骂人,特别是那些社火头儿要挨骂。
正月里乡村里有了社火才不寂寞,大人娃娃都有事情干。敬神是个名义,村民们其实也就是图个热闹、快活。
闹社火的风俗,陇右随地方不同习惯也不同。会宁县地域较大,南北迥异。上面说的基本是北部习俗,南部一带的社火有高跷队,耍社火常常要唱蜡花调。高跷队里有化妆后戴面具的各种角色,到了表演的时候边舞边唱,滑稽可笑,娱人逗乐,这有点傩戏的味道。县城周围各村和县城里的社火大都是自由组织的,正月里走村串巷、游街踩点表演之后收取各家各户各个单位的赞助。
现在每年会宁县城正月十五左右都有各大乡镇的社火表演,太平鼓、威风鼓几天里不断震响,狮子队、龙灯队接连上场,成为乡村民众献给城镇居民的一道文化娱乐大餐。只不过现在的社火越来越花哨,形式越来越华丽,细节却越来越少注重。这一切都说明,社火这种民间文化也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演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