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农历九月初三。寒露。
入了深秋,明媚光景早已阑珊,只剩一些残景冷物,自顾悲喜,或摇摇欲坠。往事的景物像半盆秋水,照映着女子明日黄花沧桑的脸。或是,被一位白衣飘飘的豪迈男子端了起来,决绝地倒掉以后,重新写了一篇清丽秋景。
日暮黄昏时,落日熔金。可爱的美景解去了深沉悲伤,让人心生欢喜。静谧的残阳余晖温柔地斜铺在江面上,晚霞似红牡丹,绮丽的色彩被流动的江水隔成了一半碧绿,一半金红。露似珍珠,月如弯弓。如此锦辰,让人如痴如醉。但是,我们不要贪恋世间的美景,因为到头来,所有贪恋必成空。
关于寒露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为:“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有谚语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节气,代表着气温逐渐由凉薄转向寒冷,夜半至清晨时草叶上的露珠开始慢慢走向打霜的过程。农历九月亦是田园农人最忙碌的时候。
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说:“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农人们正忙于秋收。
寒露节气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成群结对的鸿雁开始飞往温暖的南方过冬。《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林黛玉作了一首酒令诗:“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时令,麻雀飞入海边时竟变成了蛤蜊,但这只是夸张的玩笑说法。按理来说鸟雀因寒冷而躲避一角准备过冬了。三候“菊有黄华”,此时菊花次第盛放。
白居易的诗,向来沉郁顿挫,但是这一首《暮江吟》,却打破了传统写寒露节气悲伤的基调,用自然平淡的语言,造出了流丽清新的意境。短短28个字,字字含情。白居易寓情于景,以写实描景的细腻手法作了这首千古流传的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寒露节气,日暮时分。绚丽的晚霞像是漏了一个洞,残阳的余晖刹那间流溢到了江面之上,水光粼粼,若隐若现。
秋日里,随处都有美景,只是我们常常被众人的忧伤情绪所感染,从而忽略了低眸抬头的细微之美与寂静之美。我们常常以为所熟识的,或者人们口耳相传的,便是真实的,或者是所谓的真理,故而少了一份善于发现美、寻找美、感知美的心。所以,我们才会认为深秋时节只是让人孤寂凄凉的景。其实,只要细心地寻找,你会发现任何时候、任何节令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美。
有了诗句前面景色的注脚,后面,诗人接着写“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寒露节气农历九月初三的夜晚,月光的清辉婆娑满地,弯成一把弓箭形状挂在寂静的黑夜苍穹中。而叶子上的露珠更宛如是一颗颗珍珠晶莹剔透,跃动着,很是可爱。就这样,一幅静寂、幽美的画面缓缓地展现出来。
在这里,诗人的比喻手法匠心独运。他把露珠比成珍珠,写活了露珠润泽晶莹的特点,在月光清辉特定条件照映下,露珠愈加如珍珠那般闪闪发亮,讨人喜爱。同时,诗人打破以往寒露节气时残月悲秋的伤感情怀,又把弯月比喻成一把弓箭,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惬意淡然。在文人们的眼中,月亮的意象,始终是牵绊一生的执念。
古人望月,兴许是令他们念想起了家人、友人,抑或缱绻深情的梦中女子。只是,冗长的时光深巷中,谁来许女子们一生的如花笑面,长相厮守?
男子之于女子,是遮风挡雨的驿馆;女子之于男子,便是花好月圆的美景。所以,在痴情男子的眼中,他们笃定认为,世间美妙风景,都宛如梦中女子清秀身影。
《暮江吟》是白居易在路途中即情所写。他用简淡的笔墨画出了一幅清丽秋景图,美好情分全都熔铸诗中。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如此赞誉:“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
诗的意境是惬意的、淡泊的、宁静的,亦是热烈的、神奇的、美妙的。
我们是尘世中的旅人,带着各自的故事匆匆赶路。只是,内心孤独的人都不太喜欢热闹。愈是热闹的繁华,愈能衬托出孤独人心中无处安放的悲伤情绪。所以,我们要在踽踽独行中,试图走出一片昌盛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