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徽州小年

  腊月二十四俗称“小年”,为徽州扫尘(俗称“扫灰”)、挂宗容和祭灶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开展大扫除活动,对室内的蛛网、灰尘、垃圾等进行清扫,擦洗桌椅、灶台、门窗等,并洗涤衣、被,整理家什。扫尘的目的是除却污秽和不祥,喜迎新年。同日,各户将珍藏的祖宗画像取出,悬挂于堂前,设香案,供祭品,接祖宗回家过年,俗称“挂宗容”。从这天起,家人每天都要在祖宗画像前焚香祭拜,称作“早装香,晚点灯”,直至次年正月十八日止。岩寺、潜口等地的商家当天要祭拜财神,并置“八碗八”宴请伙计,一是感谢大家一年来的辛勤努力,二是因为接下来的几天里,汤口、杨村、洽舍、漕溪等地的“黄山客”会出山采购大量的年货,希望伙计们继续努力,抓住机会为东家好好赚上一笔。傍晚(有的为前一日),各家要在厨房灶神(俗称“灶司菩萨”或“灶王爷”)牌位前供上糯米粽、饴糖、米馃(又称“灶馃”、“二十四馃”)等物品,燃烛焚香,燃放爆竹,送灶神上天,俗称“送灶”,又称“辞灶”、“谢灶”。传说灶神为玉皇大帝所封,称“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专司人间烟火,所以旧时差不多家家厨房里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并视其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爷自元宵节以来就一直驻居在家中,保护和监察全家。到了腊月二十四日晚,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善恶情况。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交予灶王爷具体执行。因此,对各家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关系重大,“打点”、“贿赂”他老人家也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所以,人们祭灶时多用饴糖供奉,有的还将糖稀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目的是让他“嘴甜”,向玉帝汇报时多拣好话说,不要说不好、不利的话。

  祭拜完毕后,便将灶神像、灶龛两侧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联语,以及“一家之主”或“吉”、“福”字的横批揭下,连同事先准备好的“灶马”(纸印或稻草扎制)、“草料”(用寸余长的麦秸拌上黄豆、麸皮等制成)等一起烧掉,送灶神升天。有的地方则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一家人还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四,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丰南志》卷一《风土》载:“二十四日祀灶,曰谢灶。先期粉米拍以圆形者,名祭灶粿;又搓如枚者,名祭灶母,蒸而献之。”祭灶只限于男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在徽州民间,有种现象非常有趣:人们喜欢为一些神?配上妻子,如王母娘娘之于玉皇大帝,土地婆之于土地公,雷婆(电母)之于雷公,等等。同样,人们也为灶王爷配上了“灶婆”(灶母)———大概是怕灶神在凡间待的时间太长会不安心工作的缘故吧!何况这对慈眉善目的老夫妻谁家不喜欢呢?将神“人化”,绝不是亵渎神灵,而是一种亲神、媚神之举,与抬神巡游嬉戏、演戏酬神等如出一辙。《丰南志》中所载的“祭灶母”,其最初应是一种专祀灶婆(灶母)的供品。徽州还有禁忌在灶台上掇筷子的习俗,视其为冒犯灶神之举,是会招灾引祸的。

  在徽州各地广为流传的“罗隐秀才”的故事即与此相关。传说罗隐本为帝星下凡,长大后是能当上皇帝的。一天晚上,正在洗碗的母亲在偶然得知这一天大的秘密后,竟兴奋得难以自禁。也许是平日里孤儿寡母遭人欺负,积怨太多,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随手就用筷子在灶台上一阵敲掇,并扬言:“待我儿子成龙日,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灶神无辜被“乱棍”痛打一顿,遂心生怨恨,很快将此事汇报上了天庭。于是,玉帝派出天兵天将把罗隐一身“龙骨”换成了“讨饭骨”。所幸一嘴“三十六牙”没被换掉,所以他还是“金口玉言”,说什么都很灵验的。但最终还是被岩石砸死———有帝王之兆的罗隐尚且如此,小民百姓就更不用说了!徽州人对灶神之敬畏、对“送灶”之重视也就可想而知了。小年距年终只有五六天的时间了,春节已临近并进入倒计时,人们纷纷开始置办年货,收拾家什,准备干干净净、开开心心过大年了。整个徽州都洋溢着喜迎新年的欢乐喜庆气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徽州小年  徽州  徽州词条  小年  小年词条  徽州小年词条  
茶文化茶具

 识别市面上9层假紫砂壶

近来紫砂壶可谓是“声名大噪”,先是媒体连篇累牍地曝光宜兴紫砂壶在制作中大量使用有毒化工泥,遭遇信任危机;接着在5月底的一次春拍中,现代紫砂壶大师顾景舟的一件作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