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寺院蒂堂到民阃茶馆

饮茶成为风尚时,寺院中以茶供养三宝(佛、法、僧),招待香客,逐渐形成了严格的茗饮礼仪和固定的茗饮程式。平素住持请全寺上下僧众吃茶,称做“普茶”;在一年一度的“大请职”期间,新的执事僧确定之后,住持要设茶会。茶在禅门中由最初提神醒脑的药用功能,逐渐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又进而成为修行持戒、体悟佛理的媒介。“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

寺院僧人的饮茶习俗对民间饮茶风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据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713—741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至盛唐,“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间茶会、茶诗开始广泛流传起来,饮茶遂成风俗,促成了我国最早的茶肆产生。《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些店铺已有一定规模,但尚未有茶馆之名。

而“茶馆”一词,直至明末张岱的《陶庵梦忆》中始有记述,“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此后,茶馆即成为统称。茶馆是旧时曲艺活动场所,北方的大鼓和评书、南方的弹词和评话,同时在江北、江南益助茶烟怡民悦众。茶摊则远比茶馆质朴得多。明末在北京出现了只有一桌几凳的简朴茶摊,于街头柳巷,摆起粗瓷碗,广卖大碗茶。简简单单,一经产生,便创造了以后响当当的北京大碗茶招牌。

茶馆的真正鼎盛时期是在清朝的“康乾盛世”。清代茶馆呈现出集前代之大成的景观,不仅数量多,种类、功能皆蔚为大观。当时杭州城已有大小茶馆800余家,乡镇茶馆中,太仓的璜泾镇,全镇居民只有数千家,而茶馆就有数百家。茶馆的佐茶小吃有酱干、瓜子、小果碟、酥烧饼、春卷、水晶糕茶、饺儿、糖油馒头等。以卖茶为主的茶馆,北京人称之为清茶馆,环境优美、布置雅致,茶、水优良,兼有字画、盆景点缀其间。文人雅士多来此静心品茗,倾心谈天,亦有洽谈生意的商人常来此地。此类茶馆常设于景色宜人之处,没有城市的喧闹嘈杂。想满足口腹之欲,可迈进荤铺式茶馆,这里既卖茶,也兼营点心、茶食,甚至有的茶馆还备有酒类以迎合顾客口味。如杭州西湖茶室的桔饼、处片、黑枣、煮栗子;南京鸿福园、春和园的春卷、水晶糕、烧麦、糖油馒头等。

清代盛行宫廷式的茶饮,自有皇室的气派与茶规。除日常饮茶外,清代还曾举行过四次规模盛大的“千叟宴”。其中尤以“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帝在位最后一年召集所有在世的老臣3056人列此盛会为主,并且当年赋诗3000余首。乾隆皇帝还于皇宫禁苑的圆明园内建了一所皇家茶馆——同乐园茶馆,用以与民同乐。新年之际,同乐园中还会设置一条模仿民间的商业街道,安置各色商店、饭庄、茶馆等。所用器物皆是事先采办于城外。午后三时至五时,皇帝和大臣们到此街,集于茶馆、饭肆饮茶喝酒,装成民间的样子,连跑堂的叫卖声都惟妙惟肖。

清代戏曲繁盛,茶馆与戏园同为民众常去的地方,好事者将其合而为一。宋元之时已有戏曲艺人在酒楼、茶肆中做场,及至清代才开始在茶馆内专设戏台。包世臣《都剧赋序》记载,嘉庆年间北京的戏园即有“其开座卖剧者名茶园”的说法。久而久之,茶园、戏园,二园合一,所以旧时戏园往往又称茶园。后世的“戏园”“戏馆”之名即出自“茶园”“茶馆”。所以有人说,“戏曲是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话具有权威性:“最早的戏馆统称茶园,是朋友聚会喝茶谈话的地方,看戏不过是附带性质。”“当年的戏馆不卖门票,只收茶钱,听戏的刚进馆子,‘看座的’就忙着过来招呼了,先替他找好座儿,再顺手给他铺上一个蓝布垫子,很快地沏来一壶香片茶,最后才递给他一张也不过两个火柴盒这么大的薄黄纸条,这就是那时的戏单。”茶馆发展至明清,还有一异于前代之处,即数量起码在某些地区已超过酒楼。茶馆的起步晚了酒楼千年,奋起直追至明清,终得平分半壁江山。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寺院蒂堂到民阃茶馆  茶馆  茶馆词条  寺院  寺院词条  
茶文化冬至

 冬至的诗句

《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郑释里逢冬至,袍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在古代,冬至同元旦、寒食、端午、重阳等一样,都是很重...(展开)

茶文化茶文化

 说茶(文摘)

说茶(文摘)“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茶,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一直是举足轻重的,千家万户,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茶,已经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