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禅师克勤(1063-1135年)曾经书赠参学的只本弟子四字真诀“茶禅一味”。
多少年来,饮茶就和佛禅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并且达到彼此相融一体的程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僧侣的观念巾茶具备“三德”:一是作禅,起到清心涤虑,彻夜不眠的作用;二是茶可以起到助消化,清神气的作用;三是“不发”,就是能够抑制淫欲。因此,饮茶和佛教的道德观念最符合,最适宜用来参禅拜佛。佛教自公历纪元前后,也就是西汉来年到东汉初年的时候传到了中国,因为佛教教义以及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记载,在考据汉碑的时候发现,汉代时有个甘露大师(法名理真,俗姓吴),曾经于蒙顶山(今四川雅安)一带种植茶树。据说他栽的茶树只有七株,每年采摘下来的茶叶只有数钱,只供天子郊祀时所用。
东晋高僧怀信在他的《释门自镜录》里面说自己居不愁寒暑,食不掸甘苦,唯一少不了的是每天“要水要茶”。《晋书·艺术传》有记载说,东晋敦煌(今属甘肃)僧人单道开(姓孟)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内的昭德寺修行之时,曾经诵经四十余万言,期间需要经常饮茶以提神防睡。陆羽《茶经》里面写有南朝刘宋时的僧人法瑶吃饭不忘饮茶和八公寺县济道人以茶待客的故事。
南朝粱武帝普通年间( 520-526年),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来到中国传授教法,成为中国掸宗初祖。到了六祖慧能(638-713年)之时,掸宗已经遍传授教法,成为中国掸宗初祖。到了六祖慧能(638-713年)之时,掸宗已经遍及天下了。禅宗以坐禅为主要修炼方法。禅是梵语,意为坐禅或静虑,打坐的时间常常在晚间。因此到r唐代,随着禅宗的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加盛行。在此期间,降魔大师创立的以茶坐禅之法标志着佛教一代风尚的形成。根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的记载,唐代开元年问( 713-741年),泰山的灵岩寺住着一位高僧,人称“降魔师”,他就在这里大兴禅教。他对跟他学禅的僧人说,要想学禅就必须晚上打坐不寐,而且不许吃晚饭。不能睡觉也不能吃饭,又困又饿,这可怎么办?他说可以饮茶。于是僧人们每人都准备了茶叶,甚至在寺中到处都可以看见有人烹荣喝茶。后来,其他院听说后也纷纷效仿,这样以茶坐禅就逐渐成了很多寺院中的一种“风俗”。 这个风气一开,那些文化修养较高的僧人就逐渐在饮茶过程中发展出了套选茶、鉴水、煮茶的技艺,以及对饮茶的方法和环境的讲究,“茶艺”或“茶道”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这样,茶就逐渐从物质转化为精神,变成了一种文化艺术和思想修养。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