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我国劳动人民把过春节也叫做“过年”,它象征着团结、兴旺,反映着人民对新生活的憧憬。

春节时间

  农历正月初一,公历大约在每年的元月中旬至2月中旬间。

  来历据古书记载,唐虞把春节叫做“载”,是万象更新的意思。夏历叫做“岁”,表示春天即将来临。商代叫做“祀”,是表示四时已尽,该编入史册的时候了。直到周代开始才叫做“年”。“年”的基本概念,大约是从新石器(人类以磨制加工的石器为生产工具的时代)初期开始的。我们祖先都是庄稼人,他们以农、林、牧、副、渔业为生,因此,古代关于“年”的概念初义来自农业,古文上有“年,谷熟也”的说法,以谷熟为一年。又:“年”字原是“稔”的初义,是谷熟丰稔的意思。《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中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的大有年。”所谓“有年”就是好收成。“大有年”就是大丰收。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谷禾都是一年一熟,引伸一下,就把“年”作为岁名,子。为庆贺丰收和迎接新的一年的生产,人们就在“立春”前后 的旧历年正月初一欢聚在一起“过年”。祖居我国台湾省的高 山族人,曾把粟(谷类)的收获当作“年”,即从这次收获粟到下 次收获粟为一年。在牧区,“年”又与牧草的生长联系在一起, 即草原上的牧草一枯一荣为一年。从事渔猎为生的民族,他们 的“年”则与捕猎的对象活动规律有关。如我国乌苏里江流域 的赫哲族人,他们以每捕猎到大马哈鱼(当时称的鲑鱼)为一 年。可见,关于“年”的最初概念,都是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周期 性相关联的。因为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和人类生产劳动的周 期性,都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性的客观反映。

  一年的头一个月称为“正(Zheng)月”。“正月”的“正”念 作Zheng还有一段故事呢,相传秦始皇称帝后,因为“正”和 “政”(秦始皇名)同音,为了避讳,便下令全国把“正”字的音改 为“征”(Zheng),从此,人们就不叫“正月”而叫“征月”了。

  正月的第一天时称“元旦”,也就是农历的春节之岁首。这 一天,人们把它当作盛大的节日来庆贺,以后便形成“过年”的 习俗。古代的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三十,而是在“腊日”, 即后来的“腊八”。“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从南北朝以后,才 把“腊祭移至岁末”。据《书·舜典》和《梦梁录》等记载,古代的 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

  春节本来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杨震 传》中就有“春节未雨”的记载。到了南北朝,春节又泛指整个 春季。江淹《杂诗体·张黄门协<苦雨)》:“有弁兴春节,愁霖贯 秋序。”春节”与“秋序”相对成文,可证。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近代的事情。1949年9月27日召开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 也决定了我国采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农历和 阳历两个“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的 前后,所以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同时,把阴历(农历) 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可是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习 惯地把过春节这天叫“过年”或“大年初一”。

春节有关民间传说

  “过年”在民间有一段古老的传说。相传 在太古的时候,有一种凶残无比的怪兽,人们叫它“年”,每隔 三百六十五天晚上,“年”就要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因此, 人们到时候都要熄灯灭火,避难躲灾。  一次,这个妖怪到了一 家门口,恰巧这家人穿着红衣,点了一堆竹子取暖。先是小孩 不小心,把一个盆子碰落在地下,“当啷”一声,把妖怪吓了一 跳。紧接着燃烧的竹子又“啪啪”地爆晌了,“年”因怕响、怕红、 怕火而吓得掉头逃窜。于是这家人便兴高彩烈地相互道喜。

     此后,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敲锣打鼓和燃放爆竹来驱邪 消灾,祈望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谓之“过年”。这样年复一年, 逐渐演变为每逢过年,人们互相拜“年”,表示庆贺。同时用贴 红对联来代替穿大红衣服,用点旺火、放鞭炮来代替爆竹等风俗。

春节庆贺方式

  我国人民过春节有许多饶有风趣的风俗习 惯,例如剪纸、贴年画、贴春联、贴“福”字、赠送贺年片、点腊 烛、除夕守岁、包饺子、点旺火、放爆竹、拜年等等。这些习俗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和美好的情感。

春节的来历

  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最为看重、庆祝最热烈的传统节日—春节

  按照我们的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岁之元、一月之元、一日之元,所以又被称为“三元”;并且因为它又是一岁之朝(zhOo)、一月之朝、一日之朝,还被称作“三朝”。

  中国人习惯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在传统民间习俗中,过年是指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祭灶”(有的地方从十二月初八“腊祭”)那天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0”现在我们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古时候却称正月初一这一天为“元旦”。

  在我国汉语中,“元旦”是一个合成词,“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形状。“元旦”

  之意就是“初始的日子”,即一年的第一天。南朝梁萧子云《介雅》

  诗中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的诗句;《晋书》中有“篡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记载.这就是“元旦”一词较早的史籍记录。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释义为:“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据文献资料记载,中国人过新年大约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最早是从虞舜时期开始的。舜当上部落首领以后,带领属下祭拜天地。人们便把这一天作为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来历。不过,正月初一究竟从哪一天算起,在汉武帝之前并不统一。

  夏朝的夏历把元月作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又以夏历的十月为端月(因避秦始皇“赢政”的名讳,所以称正月为端月),即十月初一为一年之始。这就是史书中通常所说的“夏朝建寅,商朝建丑,周朝建子,秦朝建亥”。从汉武帝“太初改历”起,规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作为每一年的开始,自此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决定采用公历,把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一月一日,但当时还不叫‘元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国历法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早在殷商时期,每到岁末年初,人们都要举行腊祭祈年活动,祭先祖,拜众神,感谢神灵赐福给人类以一年的丰收,并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关于春节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

  远古时期,有个名叫万年的小伙子,聪明勤劳,为人善良。他在日常的生产劳动中发现,树影移动、泉水下滴和水光山色的变化,大多有规律性的节奏特征。当时人们还没有掌握节令知识,不懂得四时规律,给农业生产带来许多不便。于是,他想通过测日影、以水滴计时的方法来区分节令四时。经过很长时间的精心观测,万年拿出了草历。在“旧岁已完,时又始春”的时候,万年请天子给自己苦心研究出来的草历确定节名。天子十分赞赏他创制的草历,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可是,万年认为自己的草历还不够准确。又不辞辛劳地花费了极大的心血继续测量推算。当他把精心测算出来的太阳历呈献给天子时,已经从当年的壮年人变成为白发苍苍的老史了。天子为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诚之心所深深感动.,于是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后来,人们把过春节叫做“过年”,每到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挂上寿星图,来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万年老人。

  正月初一的早上,家家户户的人们先要向长辈拜福祝寿;开门和左邻右舍见面时,都会互相作揖道喜,说“恭喜发财”、“健康长寿”等等吉祥话语。

  春节的吃食十分丰盛,佳肴美味应有尽有。按照不同的习俗,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大为不同。南方人爱吃甜食,大年初一的早上,多食糖莲子、糖年糕、糖汤圆等,意为“一年甜到底”;而北方人则喜欢吃饺子。

  春节这天的衣着也有讲究。再穷的人家也要准备新衣,以图新年新气象,来年交好运;此外,春节最讲究的是全家人口大团圆,在外地工作的人再远也要赶回家与家人团聚,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图的就是在新年里合家欢聚,幸福美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来历  来历词条  习俗  习俗词条  春节  春节词条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词条  
茶文化火把节

 火把节的来历

火把节的来历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传说,真不知有多少。有的载于史册;有的经民间文学工作者作了整理载于报刊;有的为大家喜爱而流传;有的却只得到一个地方或一个支系的认...(展开)

茶文化茶文化

 绿茶的三大优点

 非典时期,人人都重视健康,我们对一向漫不经心的饮食也格外留意起来。其实,专家早就告诉大家,科学饮食对于健康的贡献值最大。这里,请你认识认识……  全国知名保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