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23日左右处暑。处暑是什么意思呢?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处,止也,暑气至此止矣”。处暑,处是躲藏,隐退,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暑气将尽,暑天结束。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雨量减少。
处暑是降温明显的一个转折点。处暑后降温加剧,每旬能降温2℃左右,处暑是气候变化的一个象征。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处暑节平均气温为24℃,降雨量为40毫米左右。北京8月下旬平均气温23.8℃,比7月下旬大暑节的乎均气温降低2℃多。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秋季,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冷空气,堆积得越来越多,一股股冷空气常常南下,进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当它和南方正在逐渐衰退的暖湿空气相遇后,常常造成一次次降雨,并使当地的温度一次次下降。照射在北半球的阳光一天天减少,这也有利于冷空气的增强和南下,几次冷空气南下后,当地的温度就显得很低了。由于冷空气和秋雨常常结伴而来,所以形成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局面。
处暑是热节之尾、凉节前哨,它鲜明地反映了气温变化的规律。处暑期间,气候的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雨减少?空气湿度低。这种气候有利于农业物体内物质的制造和积累,果实成熟得快。人们要预防燥症,早晚要注意添加衣服,但不要加得太多,也不要着凉。
华北地区处暑节的农事活动:加强夏播粮食作物的后期管理,收获大秋作物,做好种麦准备,育苗的大白菜要抓紧抢栽,有“处暑不栽菜,必定要受害”的谚语,要播种越冬根茬小葱。
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所以这就是处暑的意思。《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一般在每年的公历8月23或24日,太阳此时运行到黄经150度,当日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五尺三寸二分,相当于今天的1.313米,当晚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申的方位,也就是西南方。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七月,又叫申月。
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直到这时仍被人们称作是“秋老虎”。处暑时天气开始由热转凉,但是这时天气状况还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是热节之尾,凉节之首,气温下降了2- 30C,并且一般情况下,降雨减少,气候干燥,所以降雨对气温的影响很大。
人们总是用“一场秋雨一场凉”来形容处暑的天气,一场秋雨之后气温就会明显下降,凉爽的秋风在夜晚时己变得凉意袭人了。同时也表现了处暑天气气温不稳定。
处暑分三候。“初候鹰乃祭鸟”,这时大地上的鸟类更多了,为鹰捕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于是老鹰将捕到但是吃不完的鸟放到地上就像是在祭祀。二候就是说田间的农作物,此时气温下降,于是草木开始发黄,顿时觉得出现了肃杀之气,于是称二候为“天地始肃”。
三候时,田间的农作物到了收割的阶段,于是人们就开始忙碌收获,所以说“三候禾乃登”。并且还会出现“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的秋收景象。另外,处暑后的绵绵秋雨时常会光顾我们,所以农民朋友要特别注意气象预报,抓住每一个晴天,不失时机地做好秋收工作。
这时节的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庄稼的成长是每天一个样,于是谚语说“处暑禾田连夜变”;这是的雨水特别少,庄稼的生长又是需要雨水的时候,所以这时的庄稼需要及时的灌溉,才能保证庄稼的正常生长,否则就会出现“处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的情况。这时的节气还是农民栽种的标准,俗话说“处暑萝卜,白露菜”,是说处暑的时候种萝卜,白露的时候种菜是最佳的时节,当然如果这时要是能保证降雨量,则为小麦的栽种提供了更好的墒情。
处暑是真正的收获的季节,田间果树上己经挂满了成熟了的果实等着人们采摘,庄稼,如大豆、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也到了收获的季节。为了庆祝这收获的喜悦,人们还喜欢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祭祀农神,非常热闹:这种仪式其实不只是答谢神灵,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祈求神灵保佑能有个好的收成。《东京梦华录·秋社》载:“八月秋社,各以社酒相贵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肚肺、鸭饼、瓜姜之属,且作棋子样片,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有些地区还搭起戏台,请戏班子唱大戏,有的村庄乡镇,白天敲锣打鼓绕村寨游行庆秋社,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可见人们对于丰收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