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资料

  每年的六月一日,孩子们都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快乐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在这一天,校方通常表彰在教学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教师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儿童节的来历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为保障全世界儿童的权利,不使儿童成 为帝国主义战争策略的牺牲品,提高儿童的地位,改善儿童的生活,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 于1949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民主妇联理事会上,决定每年的六月一日为国际儿 童节。这一决定很快被世界各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 12月规定每年六月一日为儿童节

  1950年6月1日,新中国的少年儿童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第一次迎来了自己的节 日——“六一”国际儿童节

  党中央、毛主席十分关心少年儿童过好节日。“六一”前夕,教育部就发出了庆祝“六 一”儿童节的通告。全国妇联、团中央等14个单位分别派代表组成了中国“六一”国际儿 童节筹备委员会,为庆祝活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950年“六一”那天,毛泽东主席为少年儿童题词:“庆祝儿童节”。北京的5000多名少年儿童代表,在中国公园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庆祝活动。从此,“六一”成为中国的儿童节

  每年的6月1日,学校的孩子们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召开庆祝大会,登台表演节目来庆祝自己的节日。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六一”儿童节,又称“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全世界各国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

  国际儿童节源于1949年H月。在此节统一之前,各国政府有的制定了本国儿童的节日,如民国时代,中国的儿童节是每年4月4日。

  1949年11月,在苏联莫斯科市举行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理事会,中国、苏联等国妇女代表在会上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虐待和毒害少年儿童的罪行。经代表讨论,一致认为,为确保各国儿童的生存和儿童的权益,决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这一决议得到各国的支持。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拥护国际妇女联合会的决议,并由教育部于1950年3月30日发文规定每年6月1日为儿童节,废除民国时代制定旧的“四四”儿童节。从此之后,中国的儿童真正有了自己的节日。

六一儿童节庆祝概述

  “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全国各省市县中小学校。各族少年儿童凡符合条件经批准加人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儿童,举行人队宜誓仪式,并举行唱歌、跳舞、过队日、看电影、文艺演出、智力竞赛、体育比赛等活动。幼儿园、学校还邀请老红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科学家给少年儿童讲故事,作报告,教育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社会团体及个人每临儿童节均自愿捐款、捐书、捐物送给“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少年儿童,使这些儿童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

六一儿童节诗词选

儿童节用谢老韵

  (当代)董必武

  有儿有女未相亲,独处巴渝八十旬。

  顾复之劳帷赖母,笑啼在念亦生春。

  颇思泛泛鸥为伴,翻羡翩翩燕作宾。

  庆祝孩童皆健美,惭余老拙更愁人。

  (1943年4月)

做个红色接班人

  王少斌(小学生)

  太阳一出百花香,朵朵花儿向太阳。

  花儿就是红少年,太阳就是共产党。

  花儿长在阳光下,朝气蓬勃开得欢。

  我们长在红旗下,幸福生活万年长。

  河流自有发源地,幸福生活来何方?

  党的领导最英明,毛泽东思想来哺养。

  枪林弹雨何所俱,刀山火海也敢闯。

  为了我们后一代,先烈热血洒疆场。

  我们今天的幸福,过去痛苦不能忘。

  革命大旗高高举,永远跟着共产党。

  学习功课要用功,品德思想要修养。

  劳动积极不怕艰,锻炼身体保国防。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主席话儿记心上。

  全心全意为人民,做个红色接班人。

参加六一儿童节活动

  (当代)卓一丹

  扫却残冬雪,迎来万木春,

  娇花红艳艳,喜煞老征人。

木棉花

  (当代)包乾元

  木棉花开满山红,朵朵都像大红星。一堆堆红,就像哥哥的红领巾;一片红,就像少先队过天安门。对面高山是毛主席,像时红花笑吟吟:“小朋友,快用功,争取‘五好’多光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关于六一儿童节的资料  六一儿童节  六一儿童节词条  关于  关于词条  资料  资料词条  
茶文化茶具

 中国紫砂壶中国的传统美学

中国紫砂壶:中国的传统美学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 紫砂壶 本身根植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又加上历代深谙中国审美特征的文人的积极参与,因而, 紫砂茶具 的造型艺术是无法...(展开)

茶文化茶道

 虚静之美的中国茶道

追溯历史,早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对于虚静之说,就曾经有过种种论述,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也……虚静之说,本是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