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阴盛阳衰,阴极生阳,阳气开始萌生,是人体阴阳气交的关键时刻。许多老毛病最易在这一时期发作,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在此时发病率相当高。为防止这一时期疾病和促进人体健康,中医学认为要安息静养,从冬至开始即是进入冬季进补的好时机。这一时期宇宙间天地阴阳气交相合,可以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同时人体消耗相对减少,进补后可发挥最大的药效,且可保存封藏最长的时间。
古人说:“冬至一阳生。”因而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此节气为阴阳二气自然转化,阴气到冬至时盛极而衰,阳气从此开始萌发。
因此除了要注重“秋冬养阴”的原则外,此时也要注意养阳的问题。因为人体中的阳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作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冬至时节,阳气始升,此时保护阳气是关键。勿使情志过极,以免扰阳,应早卧晚起以护阳。同时注意防寒保暖,一切都应注意敛阳护阴。冬季是许多宿疾发作的时期,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在这时发病率相当高,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阳护阴为根本,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黄帝内经》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鱼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9厥,奉生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冬季养生关键在于养藏,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冬至时节,阳气初生,人们要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人体阳气充足,才会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灵枢·天年》有云:“人生··…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滕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因此,冬至时节,中老年朋友,尤其是中年人更要重视养生。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处于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在繁忙的现实生活中更应保养好身体,才能有旺盛的精力,以担负起社会的责任。
自古人们就非常重视冬至时节修炼养生,在这阳气初生之时,我们每个人都要养藏好阳气,中老年朋友更应在冬至时节好好养护身体。日常生活中,冬至养生应注意哪几个方面呢?
起居养生:顺应有然规律,收养好阳气
冬至过后,昼开始变长,夜逐渐缩短,此时起居应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收养好阳气。应早睡晚起,注意御寒保暖,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过紧,以利血液流畅。冬季,空气干燥,人体出汗量减少,皮肤自然脱落的角质层和皮肤汗液混合的皮垢不会很多,如果洗澡过勤,会伤害角质层,容易破坏正常的皮肤结构,其保护皮肤的作用就会失去,皮肤细胞内的水分更容易蒸发掉,皮肤就会干燥。因此,寒冷时节洗澡不宜过勤,应控制好水温,洗澡的时间也不要过长,并且避免在空腹或饱食的情况下洗澡。
冬至时节,气候寒冷干燥,加之暖气和空调的作用,室内更加干燥,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以及“暖气病”等。因此,日常起居应注意保持一定的室内湿度。平时可在上午10点和下午3点以后,酌情开窗,使室内空气与外界交换,或者在室内放一个加湿器,以增加室内湿度。不过,加湿器要定时清洗,每天要换水,以防水中的微生物散布到空气中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精神养生: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好心态
冬至时节,养生也需注意精神调养。生活中应调整好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以维持精力充沛。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为琐事劳神。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以提高肌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于中年人而言,还要做到节欲保精,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五脏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强,身体健壮则人能长寿。反之,肾精匾乏,则五脏虚衰,多病早夭。老年人常常出现孤独垂暮、忧郁多疑等心态,晚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料,同时采取防寒保暖措施,以防老年人低体温。
勤晒被褥健康过冬
据统计,每人每天皮肤要排出约1升的汗水,每周皮肤要分泌出40一60克的油脂类物质。夜里睡觉时,被褥便会沾染这些汗水和油脂,时间一长,被褥会变得潮湿。如果长期使用这种被褥,很不利于身体健康。
另外。隆冬季节,由于室内的门窗不常打开,这给致病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被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借助人体分泌的汗水及油脂,很容易繁殖。经过了立冬、小雪、大雪三个节气,冬季已经过了一半。盖了这么久的被褥。这个时候,在阳光充足的日子,最好拿出暴晒,让阳光中的紫外线将各种细菌和微生物杀死。
经日光曝晒后的被褥,会恢复干爽、而且会更加蓬松、柔软,还具有一股日光独有的香味、盖在身上使人感觉更加舒适暖和。
冬至静养延年益寿
从冬至开始,到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生命活动则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在此期间应注意养生“冬藏”,科学地运用养生之道,调理得当,可以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精神调养:以静神少虑为原则。保持精神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注意合理用脑,有意识地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性格。时刻保持快乐、平和的心态。
劳作、运动调养:以避免过度劳累为原则。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节律,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适当运动,提高新陈代谢率,从而使我们的身体保持旺盛的活力。有谚语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从中可看出冬天锻炼的重要性。
房事调养:以节欲保精为原则。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节制房事。不可因房事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肾气。严格而有规律地节制性生活。是健康长寿的必要保证。
饮食调养:以饮食多样、清淡、温热、少缓为原则。谷物、水果、肉类、蔬菜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少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故饮食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饮食少缓。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冬至以后阴极阳生,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滋补功效。冬至时节可食羊肉炖白萝卜、炒双菇、麻油拌菠菜等,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化痰散寒、通脉开胸的功效。
严冬时节注意老人低体温
调查表明,在严寒的冬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低体温死亡率高达70%左右。低体温是冬季导致老年人意外死亡的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
所谓低体温,以35℃体温为界限,人体在寒冷的刺激下,体温下降至35 IC以下时为体温过低。其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皮肤、四肢冰凉。精神委靡,反应迟钝、不思饮食,面部水肿。病人自诉感到寒冷。严重者意识模糊,呼吸次数明显减少。心跳缓慢,脉搏细弱。甚至心跳停止而死亡。
老年人容易患此病的原因主要是老年人的大脑皮质对寒冷的反应性减低,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所以容易被忽视。
另外,用药不当也可诱发低体温,如氯丙嗓(冬眠灵)、地西淬(安定)、阿米替林等药物,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抑制周围血管收缩,降低老年人对寒冷的适应性和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
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室内温度宜保持在18℃左右。当室外温度低于s℃时,老年人要尽量避免外出。如需外出应特别注意保护头和脚。冬季饮食要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适当多吃一些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如牛奶、羊肉、鸡肉、猪肝、猪肚、带鱼等御寒食品。也可进食一些具有温补作用的滋补品,如桂圆、红枣、核桃肉等,使体内多产生一些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