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嬉戏在我国历史上曾以多种形式存在。早在唐代便流行过一种“泼胡乞寒”之戏,亦名。泼寒胡戏”或“乞寒胡戏”。游戏时歌舞之名为“苏幕遮”。

  据考证,泼胡乞寒之戏传人中国的时间是在北周宣帝时。唐代,此戏盛行于长安、洛阳等处,皇室成员大多好之。这种民俗大约是流寓长安等地的西域人不忘本民族风俗习惯,汉人转相效仿而成。武则天晚年始行此戏,唐中宗颇喜观看。《旧唐书·中宗纪》载,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中宗御洛城南门楼观泼寒胡戏。时有清源县尉吕元泰上疏冻净,中宗不听。又于景龙三年(709年)十二月令诸司长官至醴泉坊观看泼胡乞寒戏。《新唐书·睿宗纪》亦载,景云二年(711年)十二月,“作泼寒胡戏”。左拾遗韩朝宗上睿宗《谏作乞寒胡戏表》云,民间传说“皇太子微行观此戏”。尽管皇室成员对此非常热衷,但大臣们的反对意见却始终不绝于耳,如张说上疏认为泼胡乞寒之戏未闻曲故,“裸体跳足,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斯甚!”清求将其罢去、于是,开元元年(713年)十二月,玄宗下赦,无论胡人汉人,一律禁止泼寒胡戏。

  泼水也是我国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在泼水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据傣族民间传说,有个火魔霸占西双版纳,无恶不作,抢走了七个美丽的姑娘:—-天夜里,最年轻的姑娘诓骗出杀死魔王的秘密,用头发勒·下魔头,魔头成了一团火球,滚到哪烧到哪。姑娘们即挑水相泼,灭了邪火:为纪念这七位勇敢机智的姑娘,傣族人民每年举行泼水活动,后沿袭成泼水节

  泼水节的时间为阴历清明节前后,正值傣历新年,是傣族送旧迎新的节日、泼水节为期三天:第—“天,傣语叫“桑刊日”,意思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接“日子之王”来临,即傣族新年元旦;中间——天是介于两年之间的空白。三天的活动一般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天清晨,寨子的男女老幼沐浴后穿上新装,——起到佛寺里去敬佛、斋僧,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人们围着沙塔而坐,听佛爷念经。随后把一尊佛像抬到院子中,洒清水洗尘,称为“浴佛”:第二天,群众性的泼水活动便开始了:老人从竹筒里拿出——束鲜花,将花上的水轻轻洒向周围人群,然后大家用一根树枝条蘸着碗里的水,互相泼洒,表示洗去身上一年的污尘,祝福新年平安吉祥,按傣族的习俗,水泼得越多就表示越友好,越亲热,越尊敬、于是后来大家索性改用大盆来泼水了。泼水有“文泼”和“武泼”之分。文泼是对长者而言,小辈舀起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是对平辈或晚辈,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用盆、用桶都可以,大家互相追逐嬉戏,迎头迎面地泼水。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也越高兴。泼水还是泼水节期间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一种方式。在咚咚的象脚鼓声中,青年人把自己的爱恋之情寄托于泼出去的清水之中,使爱情的种子在这泼水嬉戏中得以萌芽。第三天则举行丢包、放火花、放高升和放孔明灯等活动。

  我国侗族民间的“踢水仗”游戏与泼水颇相类似。踢水仗是一种季节游戏,时间在人夏至秋末。每逢初一或十五的工余时间,青年人便选择一个水齐膝盖深、流速缓慢的河段为踢水仗的游戏场地。众多参加者被平均分为两队,一队在河的上游处,一队在河的下游处,相距约30米。随着召集者鸣锣三声,踢水比赛开始。两队的队员双手叉腰,一脚立于水中,一脚击水,不断向前面对方的河段进逼,待到双方距离接近、短兵相接时,浪花四溅,水柱交织,水气遮日,战斗最为精彩激烈。在混战中,有的被对方踢起的水柱冲倒,有的因站立不稳而摔倒,还有的因气力不支而跌倒。到了一定的时刻,召集者便鸣锣收兵,判摔倒人数多的一方为输方。稍事休息后,又交换上、下游河段接着再踢。这样,往往要更换场地三五次,直至尽兴为止。踢水仗结束,双方队员互赠毛巾等物,一块儿在河里洗浴,然后高高兴兴地返回寨子里。

  【评析】  泼水习俗来自于西域鼓舞乞寒习俗。因为西域气候冬季酷寒难当,人们泼水于庭前,以祝愿能平安度过冬季,长命百岁。另外,一年将尽,泼水有新年续旧年的意思。各民族春节举行的泼水节则来自于水能辟邪的观念。所以人们向身上泼水以象征冼云身上的尘垢,祝福新年平安吉祥。从深层认识,泼水习俗实源自于古人水崇拜的思维模式。在古人眼中,水足新生命延续的象征,既可以辟邪,又可以去尘,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各民族的泼水习俗表达了人们对水的热爱和崇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节  泼水节词条  来历  来历词条  泼水节的来历词条  
茶文化秋分

 秋分诗词

《道中秋分》  【清 黄景仁】  万态深秋去不穷,客程常背伯劳东。  残星水冷鱼龙夜,独雁天高阁阂风。  瘦马赢童行得得,高原古木听空空。  欲知道路看人意,五...(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