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斗牛节

侗族斗牛

  广西、湖南、贵州交界地区侗族民间传统交游节日,在每年农历二月或八月逢亥日举行。

  节日之前,各家为求吉利,不劈柴、不杀猪、不织布。节日那天,所有参加斗牛的人家都为牛挂铃铛、插彩旗,预先祝捷。通常,斗牛活动在中午时分举行。首先是“踩塘”仪式,即“牛王”入场示威。一个装束漂亮的“罗汉”(未婚男青年)高举书写着“牛王”的彩牌开道。“牛王”由两个“罗汉”牵引绕场三周,显示雄健的风姿。接着,各路斗牛队轮流上场,到打牛塘跑—趟。“踩塘”完毕,分组斗牛正式进行。场外,锣鼓、芦笙齐鸣;场内,两牛拚命相搏。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最终获胜的“牛王”再次入场示威,接受观众的瞻仰与欢呼。按斗牛的惯例,失败者的彩旗被胜方的姑娘全部抢走。几天之后,姑娘们上门还旗,会受到“罗汉”们的热情接待。大家弹着土琵琶,牛腿琴,相互谈话对歌,纵情欢乐。临到告别,小伙子们还要送一些礼物,以示赎回彩旗。

  每年农历二月或八月逢“亥”这天,是侗族人民别开生面的斗牛节。

  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的侗家喜欢以斗牛为乐,村村寨寨都饲养有善斗的“水牛王”。牛王有专人饲养,还常给它喂蜂蜜、猪油、烧酒等。斗牛节前,称为“罗汉”的未婚青年吹着芦笙到外村去邀约对手。在准备参战的牛王圈前,人们敲锣打鼓、吹芦笙、放株炮,全体“罗汉”吃鱼食祭祀三天,叫做为牛王“养心”。亥日凌晨,各村寨的牛王来到比赛场外等待着。铁炮三声后,牛王在锣鼓声和芦笙音乐中被前呼后拥地牵进打牛塘。打牛塘座落在四面是坡,中间有块平地的高山上。午时,牛王入场示威的“踩塘”开始了。在激越的鼓乐声中,一支支斗牛队伍轮流。在打牛塘转圈。前头一个身穿亮布衣服的“罗汉”。舞着一张上面写着牛王名称的“马牌”开道,接着是手拿木制的刀斧前卫队,随后是锣鼓手和芦笙队。镶着铁角的牛王由两个头插仙鹤尾的“罗汉”牵引,牛王头上罩有红缎子,背置二龙抢宝的“牛王塔”,塔上插着四面令旗和一对五尺来长的锦鸡尾,胸前还挂有一串银玲。跟在牛王身后的“罗汉”扛着写有“大路王”、“擅角王”之类的条幅,最后还有举着镶边三角旗的彩旗队伍。绕塘三圈后,斗牛开始。打牛塘内尘烟滚滚,两头牛王打成一团。在旁助威者有的鸣锣,有的呐喊,跟着两头牛王团团转,四面所站的观众呼声不止,构成一幅紧张激烈的场面。若是久斗不分胜负,“罗汉”们便取来棕绳拴住两头牛王的脚往后拉,如拔河之状;以解脱双方的搏斗为平局。如果是一方输了,失败者方的彩旗就要被对方的姑娘全部夺去,得胜的牛王在鞭炮声和欢呼声中再次入场示威。

  几天后,胜方的姑娘给斗败的牛王送旗来了。“罗汉”们热情接待,并陪她们唱几天几夜的侗族“大歌”,临别时还要赠送赎旗的彩礼。

苗族斗牛

  “斗牛节”是贵州省福泉县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十九、二十九举行,为期三天。届时,除福泉外,龙里、贵定、开阳等县的部分苗族群众共约五千余人,在福泉西部干坝乡的斑鸠石欢度节日。

  在干坝乡政府所在地南面不到三公里的地方,有一块被群山环抱的草坪,当地人称为“跳月塘”。草坪北方的清水江畔,有三根直径约1米、高1.2米的石柱,支撑着一块近4米高的石头,这块石头有一端横跨在清水江上,好像一只站在地上的斑鸠,当地人称为“斑鸠石”。草坪的南方有一座小山,山顶上有个直径约6米、深约1.6米的凹坑,这个凹坑被人们称为“斑鸠窝”。草坪西北60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宽约55米、深约6米的凹地,当地称为“斑鸠滩”,就是斗牛的场地。

  斗牛是苗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项传统活动,每逢喜庆日子,各个苗寨都把自己喂的牛牵到牛场,举行斗牛比赛。那么,苗族的斗牛活动是怎样兴起的呢?斗牛节又是怎样产生的?各地都有一些传说,关于福泉斗牛节的来由,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干坝这个地方没有水,人们饮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来回要走很长的时间,这就给苗家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有一年的正月初九那天,一对神鸠突然从天而降,落在干坝草坪这座小山包顶上筑窝栖息下来。神鸠看见苗家因为缺水叫苦连天,十分同情,决心帮助他们解决这个困难。神鸠用十天时间开辟了跳月塘和斑鸠滩。正月十九日开始,神鸠白天化装成一对青年,在跳月塘教小伙子吹芦笙,教姑娘们跳舞;晚上则飞到清水江边含水吐往斑鸠滩。正月二十九日,青年们学会了吹芦笙、跳芦笙舞,斑鸠滩也积了一乱清水。神鸠在舞会结束时,叫跳舞的青年通知乡亲们:斑鸠滩已蓄满了清水,明日天亮时,即可在那里挑水煮饭。次日黎明,神鸠觉得已完成了任务,正想展翅飞走,突然听到斑鸠滩传来嗡嗡的声音,雌鸠飞到滩边的石柱探望,两头野牛正在滩边喝水,牛头向水面移去,水位却在徐徐下降,使野牛总是喝不到水。后来两头野牛发起毛来,你抵我,我抵你,谁都不肯示弱,最后在互相打斗中双双滚人水滩。神水受到野牛的站污,斑鸠滩一下就干了。在石柱上的神鸠也失去了飞行的能力,最后死在那里,化作现在的斑鸠石。先飞在空中的雄鸠,悲伤地啼鸣盘旋一阵之后孤独地飞去。从此以后,凡是牛到斑鸠滩这个地方就要发毛打架。苗家人看到这个奇怪的现象,干脆把斑鸠滩当做斗牛场,将正月初九、十九、二十九三天定为“斗牛节”,定期开展斗牛和跳芦笙舞的活动。

  节日期间,远近百里内外的苗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汇集在斑鸡石附近欢度节日。小伙子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跟在后面翩翩起舞。然后开展激烈的斗牛活动。开始前,牛主人将糯米饭夹着大块腊肉和水酒喂牛,然后把牛牵进斗牛场,放绳让其与对手相斗。双方群众高声呐喊,欢呼鼓劲。当一牛斗败,在旁边的十几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便立即进场将两牛隔开,以免它们再次打斗。胜利者将受到奖励。节日期间也是适龄男女青年聚会、谈情、挑选配偶的日子。

彝族斗牛

  每年旧历六月初一,是彝族人民传统的斗牛节日。

  传说,古时候的六月初一这一天,有两位旅游者来到彝山,因天热困倦,便在一棵大树下歇凉。忽见一白一黑两条黄牛,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四角相交,拼命决斗。二人惊喜地同声赞道:“好牛呀!真是好牛!”他俩试图把牛隔开,想各人赶一条回去。但因两条牛斗得凶残,他们想了很多法子都无法接近。正在为难之时,一位先生骑马而过,他高喊:“白牛上天,黑牛入地!”喊罢便扬鞭而去。骑马先生刚走,两条牛也随即消逝了。据说黑牛陷落在山脚,那里立即浸出一汪泉水,变成了陷滩。两位旅游者立即顺蹄印去追赶白牛。他们过了一山又一山,来到一个岔道后便不知牛的去向了。只见一对农民夫妇正在种荞,便问:“大哥大嫂,你们两位是否看见一条白牛到这边来?”农夫答道:“牛是见了,但跑去的方向没看清。”

  二人十分惋惜地离去了。到收割时,这农夫的荞子长得特别好。人们在传说着六月初一这一天的奇闻,认为牛挑架的年成是丰收的年成。于是,每年旧历六月初一这天,人们就来到山上,举行斗牛活动,盼望有个好收成。

  斗牛节这一天,方圆的人们都上山来,有摆汤锅米线的,有卖搪果的,连玉溪洛河区哥西店的人也来卖桃子。男女青年穿上新衣,民间歌手弹起三弦,尽情高歌,欢乐舞蹈,节日真是隆重极了。

  附近的群众赶着牛来参加。谢甲乡和镜湖乡的牛一赶到,人们就“么喝:“二六里—抵!”给牛打气,准备斗架。首先是群群对斗,弱者逐渐淘汰,最后留下冠军。斗败一方的人要给获胜的一方挂红,表示祝贺。

  传说有一年,一条比赛得了冠军的牛,角上挂着红布,耀武扬威地回家。路上遇见一老虎,由于头上有红彩助胆,老虎被抵死在高埂下,一天一夜不放松。人们用棍棒把牛撬开时,老虎已骨碎僵死,而“冠军”牛也力蝎而亡了。从此,彝山的斗牛节就更加隆重、热闹了。

瑶族阿妹斗牛

  湖南永江地区瑶族民间传统交游节日,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斗牛”特指举行野餐的意思,又称女儿节、阿妹节。届时,当地尚未成婚的姑娘们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鲜艳美丽,带上花糍粑、花糖、花生、栗和特制的“三花”蛋,成群结队地到山林泉边举行野餐聚会。姑娘们或倾心交谈,互诉少女特有的内心秘密;或嬉戏打逗,好友之间开开玩笑、轻松轻松;或吹笛弹琴,唱歌跳舞,尽情抒发节日的欢乐心情。按照当地节俗禁忌,男子绝对不准偷看姑娘们的娱乐活动,否则会受到为姑娘服务劳动的严厉惩罚,如采摘山花、野果或烧火煨烤食物等。

  农历四月初八,是湖南省江永县瑶族姑娘们传统的“斗牛节”。这个节日只有未出嫁的少女才能参加,所以又叫“阿妹节”或“女儿节”。开始听到“斗牛”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姑娘们牵出牛来比打架呢,详细一了解,才知道“斗牛”的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会餐,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会餐,它内容丰富,别具情趣。

  有两首流传很广的瑶歌对“斗牛节”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插秧忙到四月八,阿妹洗手做糍粑。芝麻织出十样锦,鸟蛋上面绣茶花。”“四月初八竹青青,阿妹斗牛进山林。藤欢树喜说不出,摇着画眉唱几声。”每逢四月初八,四面八方各个村寨的瑶家姑娘都会邀上朋友,来到风景优美的山林里野餐,大概有送春迎夏的意思吧。

  去年四月初七,我专程赶到萌诸山区的兰溪瑶寨,体验了一回“斗牛节”这个奇特有趣的民族风俗活动。没想到十分好客的瑶族姑娘竟毫不客气地表示,阿妹自己的节目,不欢迎男士参加。幸亏热心的妇女主任说情,阿妹们才同意,但一个伶牙俐齿的阿妹立即代表大家提出了一个条件:“看斗牛可以,东西由他吃,泉水由他喝,但不准插嘴乱说话,就像盘王山上的马挂木,兰溪冲边的黄檀树。”对这“法外施恩”的附加条件,我只得点头答应。

  参加“斗牛”的姑娘,要求必须带几样食品,这些食品必须事先在家里煮熟或者在火中偎烤一下:一种是花蛋,在禽蛋上绘出自己设计的织花边的图案;一种是花糕把,在糯米核把的一边用小刀刻上绣荷包的花样,每一个核把的花样不能重复,带多带少随便;还有一种是花糖,过去制作花糖比较复杂,先要将蜂蜜熬干拌进适量熟米粉压块,再用黑白两色芝麻在上面镶成各种头巾图案,现在一般都用水果糖代替。此外,还要带上花生、板栗、肉食品和各种土特产品。做父母兄嫂的对姑娘“斗牛”必须大力支持,但有一条,不动手帮忙制作食品。因此,阿妹们为准备“斗牛节”,就得花费一番心思。因为花蛋、花糕把、花糖在“斗牛”时,先要由姐妹们欣赏评论一番,谁的花样玲珑精巧、新奇美观,就会受到称赞。

  很多瑶家姑娘心灵手巧,织花边、头巾和绣荷包常能别出心裁,花样翻新,显然与“斗牛”时制作“三花”食品有一定关系。

  “斗牛节”这一天,我跟随二十多个身穿节日盛装的阿妹,来到离寨子三里远的一片树林里,片片绿荫,正好供姑娘们“斗牛”时说笑打闹、追逐嬉戏。姑娘们在一棵古老的白楠树下坐下,展示带来的“三花”食品,接着玩一种叫“画眉跳圈”的游戏:她们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剩下的当评判。

  每组选一棵树为中心,大家手拉手,单腿跳着绕树转圈,最先跳完五圈的算赢。输的一方选一个阿妹扮“兔子”,赢的一方选一个阿妹当“盘王”,继续玩“盘王打猎”的游戏。这其实是一场舞蹈,双方巧妙地变换着队形,一方护着“兔子”,一方拥着“盘王”,跳着舞步在林中追逐。正当她们准备对歌的时候,一个阿妹突然喊了一声:“季秋!”喊声刚落,二十多个阿妹你推我操,边笑边嚷:“好哇,抓住一个了!”只见一个二十岁出头的瑶家后生从一棵水青桐树后走到姑娘们面前,装出一副老实样子,等候发落。

  历来阿妹“斗一牛”是不允许小伙子偷窥的。只要姑娘们发现了偷窥者,并能叫出他的名字,小伙子就得乖乖地接受处罚,为阿妹们捡柴、烧烤、找野果、采摘山花。当然一旦被姑娘们发现了,你可千万不能逃跑,否则就会被戴上偷看姑娘隐私的罪名,传出去不但会被大家耻笑,甚至以后连对象都找不到。尽管如此,每次“斗牛节”都会发生小伙子被捉的事情。

  这次“斗牛节”,周围窥看的小伙子特别多,一连被抓住了六个。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小伙子们都很乐于听从指挥,仿佛不是在受罚,而是乐在其中。我想,假如没有这些窥看的小伙子,阿妹们参加“斗牛”的兴致也许还没有这么高呢!

西班牙斗牛

  西班牙斗牛既粗犷豪放,又精巧雅致。它的粗犷使人们联想起祖先的勇猛剿悍。它的精巧细致。又使人们体验到现代人的聪颖与智能。它既有类似古人类群体出击围猎野兽的恢弘场面,又体现出现代文明智能、高雅、胆识、技巧、意志、敏锐、浪漫的结品。

  斗牛是西班牙的国粹,斗牛的起源首先是把野牛作为猎捕的对象,生活在西班牙的伊比利亚人也把牛作为宗教祭祀中的重要部分。还有人认为西班牙斗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90年前,当时“斗牛”作为一种游戏来庆祝国王阿方索六世的女儿的婚礼。

  西班牙斗牛历史由来已久。在阿尔达米拉岩洞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岩壁画中,就有人与牛搏斗的描绘。据说,曾统治西班牙的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就曾骑马斗牛。在这之后的约六百年时间里,斗牛一直是西班牙贵族显示勇猛剿悍的专利项目。18世纪,波旁王朝统治西班牙,第一位国王费利佩五世禁止贵族玩斗牛,至此这一传统的贵族项目才从宫廷来到了民间。西班牙国内有斗牛场400多处,每年自3^-10月间斗牛至少5000场以上,吸引外国旅游者高达3 000多万人。

  斗牛季节从每年的3月19日“巴仑西亚的火节”开始到10月12日的“沙拉哥沙的比拉尔祭”时结束,一般在礼拜天与假日举行。7-8月份是欣赏斗牛表演的黄金时期。

  斗牛所用的牛体重都在370-500公斤之间,是在很少见到人的环境中饲养的。一般需要4-6年。每场斗六头牛,每斗一头牛需20分钟左右。斗牛的整个过程是扣人心弦的,斗牛士必须以他的智慧和勇气战胜被红布激怒的蛮牛!

  在西班牙的斗牛活动中,旁普罗纳镇举办的奔牛节是一个高潮。该项活动起始于1850年,在每年的7月6日~7月14日期间举行,每天一大早。成群的斗牛从栅栏中被放出,而大街上数以千计穿着旁普罗纳传统服装的年轻男人和观光客则冒着被牛冲撞和踩踏的危险开始在牛群前拼命奔跑。要跑一公里长的路,一直跑到赛牛场才停止。下午,上午在街头狂奔的斗牛将与勇敢的斗牛士再次激战。尽管每年的奔牛节活动上都会有人受伤甚至丧命,但西班牙男人仍然乐此不疲。

  西班牙斗牛之所以久经不衰,并让人们如痴如醉,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艺术,而且代表了西班牙的民族精神。斗牛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展现,是人与动物之间力与勇的较量!它是勇敢的象征,更是英雄气概的表现!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国粹”所蕴涵的深厚而独特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狂热地吸引着全世界成千上万的观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斗牛节  斗牛  斗牛词条  斗牛节词条  
茶文化少数民族节日

 圣三一主日

 圣三一主日又叫“三一节”,“三一”是指上帝“三位一体”的神性,俄语叫做“特洛伊嚓”,时间在复活节后第50天(星期日),也即圣灵降临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这一天,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