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秋月饼票

  中国人看重一年的三节:端午、中秋、春节。三个节之间大约各间隔四个月,过去是生意人催讨应付款(俗称“宕账”)、回笼资金的时候。

  笑嘻嘻地备些礼物上门,这叫“钓鱼”,所以三节必须备礼。

  现在旧风俗还在,三节上门,不能空手,否则人家背地里要笑你“戆大女婿”、寿头阿三,哪能介缠不清。其中,中秋有些特别,礼品单一,而且“虚拟”——不是月饼,而是月饼票。

  月饼票出手要早,愈旱愈佳,便于人家同样出手,越近中秋,贬值越大。月饼票好像银行的汇票,可以不停流转,“一个盖子捂九个洞”。

  不同的是,银行汇票到期肯定会有人来兑现,但月饼票则未必。放账允许有坏账,这是银行,但是收账的主动放弃兑现,做坏账处理,除了月饼票,没有第二家。月饼票,又像会计支票,保存要好,挺括得像蜡烫,不能有折痕,便于下一个崭新周转,像永远是第一次使用,永远是处女出嫁,表示对你的尊重。中秋节送月饼票又像托儿所里玩“丢手绢”,到了中秋节的前三天,月饼票落在谁家,就烂在谁的手里,此时谁也不好意思再拿出去送人,所以,月饼票又像火车票,有时间限制。

  中秋节前三天,月饼就是“坑子货”。“坑子货”是上海服装老板的行话,指堆在库房里的剩货,削价也卖不出去。所以这个坑字,是坑人的坑、深陷其中的坑、不能自拔的坑、积臭水的坑。服装老板常常叹气:

  赚的利润就赔在这堆“坑子”里,衣服不如抹布。

  中秋节前,不敢到人家里,怕主人客气地说:“喏,这张月饼票你拿去用吧。”如果是长辈,你不能拒绝;领导吧,你不敢拒绝;平辈同事吧,不好意思拒绝,怕人家误解:“又不要侬摸铜钿,还要挑三拣四。”

  中秋节前,也怕别人上门,礼品肯定是月饼;信箱里,也是裹在信封里的月饼票;快递敲门送的也是月饼票,主人自己不上门,怕你回敬他的也是月饼票,好比中秋节,路过福州路的粤菜馆,黄牛会主动凑一h来,笑吟吟地问:“朋友,对折月饼票要不?”我回敬他:“比对折还要便宜的月饼票,侬收哦?”昏过去!

  中秋节过了,月饼票往往扔了,嫌它影响血糖,嫌它死甜。月饼不如大饼。

  我还是农民作风,舍不得,只好天天早上吃“甜大饼”,比蜜糖还甜,比脂肪还油,一捏,发出“曦暾嵫”冒油的音响效果,只能用稠得发黑的普洱茶漱口洗胃。想想真后怕,万一吃出糖尿病算谁的?扔了又实在可惜,毕竟单价比奶油蛋糕还贵。忍不住感叹唱起一首头痛的老歌:“有这样,一个女人,让我欢喜让我忧……”吃月饼,可以品味弘一法师晚年书法作品《悲欣交集》,悲大于喜。

  派头比我大的大有人在:“阿拉屋里的月饼,都被我扔到垃圾桶。”

  据说,月饼厂里的月饼送去喂猪。哦,吃月饼的猪,哪怕白水煮,应该也是糖醋小排,起码有八宝饭的味道吧。

  在上海,春节是家人团圆,中秋则是朋友团圆。生意人喜欢聚在酒楼里,老同学喜欢聚在茶楼里,老搭子喜欢聚在棋牌室里。这一天,朋友聚会往往吃蟹,而不是月饼。这一天商店的月饼开始“抢跑道,杀半价,抛坑子货”。中秋节是月饼的忌日:跳楼价、放血价、自杀价,那天,应该给月饼开个追悼会。忽然想起一句俗语,透着势利的冰冷:“新娘上了床,媒婆扔过墙。”月饼,就是那个媒婆,更是霉婆,中秋前三天,开始发霉、倒霉。

  现在我真正服贴“文化的力量”,中秋原来有个美丽的神话,现在是个“美丽的错误”,炮制出一个“浪费大于消费”的市场。最高的营销技巧是将需要卖给不需要的,比如秃子买木梳,瞎子戴眼镜。

  文化是什么?就是赵本山说的“忽悠”,起码有它的某些属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秋月饼票  中秋月饼  中秋月饼词条  中秋月饼票词条  
茶文化茶具

 历代紫砂壶的判别方法

今日的紫砂壶市场备受关注,不仅是因为紫砂的实用性,更因其兴起的观赏收藏性,更因如此以往几个时代的紫砂壶更是成为藏家争相抢购的对象,然古壶数量有限,一些受利益驱使...(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