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一翻日历,发现咱们确实不愧为世界公认的烹饪大国,除了平日里的炖炒烤炸,烹煮煎蒸,具体到每一个节日都有独具特色的专门食品。除夕吃饺子,上元吃元宵;端午吃粽子,即将到来的中秋则吃月饼。这些节令食品在使人胃口大开的同时,还常常被赋予各种文化含量。饺子寓意“交子”,元宵含有团圆,粽子纪念屈原,月饼的含义则更为丰富,有离愁别绪,含美好祝福,寄无穷相思,传默默情意。一份月饼,从古到今,包装变得五彩缤纷,内容变得五花八门,外形变得日新月异,只有月饼承担的文化却一直延续下来。
翻开一部厚重的中国历史,发现早在殷商时期,江浙一代民间就有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流传。专家考证,这种边薄心厚的烤制“太师饼”就是月饼的始祖。后来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芝麻、胡桃,更丰富了月饼的内涵,到了汉代末年,以胡饼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就逐渐传播,渐渐有了月饼的雏形。有民间传说,一H唐玄宗携杨贵妃中秋赏月,唐玄宗觉得“胡饼”名称不雅,杨贵妃望着天上一轮皓月,看着手边一方圆饼,月与饼都是圆的,脱口而出叫出了“月饼”。于是,从皇宫到民间,月饼不仅有了新的名字,而且被指定为“中秋赏月”的专用食品。
自从月饼与月亮联姻,月饼与月亮,各种传说越来越丰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广寒宫,《霓裳羽衣曲》传世等,遥远的月亮和手中的月饼,似乎架起了一道桥梁。文人咏月,美人奔月,百姓望月,歌手唱月,虚幻与实际,因为有了月饼而联系得十分紧密起来。记得有哲人说过,物质与精神一旦结合,就会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月饼与中秋,大概属于这两者结合得很好的范例。
因为月饼被烙上了深深的文化痕迹,月饼在所有的节令食品中时间就成了最漫长的。在南方,端午刚过,月饼便开始粉墨登场,前后百日,到中秋那天达到高潮。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各种现代化手段都在小小月饼上展现,仅仅是包装,就五彩缤纷,论材料:木制、竹编、纸盒、铁皮等;品造型:书本、阁楼、甜心、卡通等;尝内容:鸡蛋、火腿、水果、海鲜等;看价格:几十元到数千元,据说最高达到了万元以上的天价。月饼,紧随时代,尽管万变不离其宗,可今非昔比,月饼早已离开了最初的简陋与贫寒,变成了凝聚中华民族的纽带,传承文明的桥梁。
确实,如果仅仅从口腹之欲考虑,月饼作为方便食品一族,比起元宵和粽子,并无多大特色。但月饼与月亮联系在了一起,月亮是天上的月饼,月饼是手中的月亮,这月饼的分量就沉甸甸起来。游子思乡,家人团聚,朋友小酌,恋人幽会,上下级祝福,同事间联络,有形的礼品,无形的心意,月饼都可以作为载体。此时的月饼,已经浸透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吃月饼,很大程度上是在吃心情。
和很多优良传统一样,月饼在演变中也会异化。高价月饼和天价月饼,其内涵已经背离了月饼的本意,轻一点的夹杂洋酒、名茶,重一点的暗藏钞票、首饰,更重的则是汽车和别墅的钥匙。腐败一旦侵入月饼,月饼就蜕化成了一块遮羞布。当然,事出有因,这些并不能算作月饼惹的祸。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首唐人诗句,让我们咏唱到了今天。有民俗专家乐观推测,只要有天上的明月在,就会有天下的月饼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月饼,月饼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切物质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