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紫砂起源之时起,创作对于一件紫砂作品来讲是非常重要 ,这意味着他的独有性以及艺术性,同时还承载着一个工艺师的思想情感,从供春到时大彬再到陈曼生,直至今日的所有以创新为主的制壶者,均在创作的这条路上坚实的走着,他们创新但又不抛却传统,对于紫砂壶的创作,又有哪些值得你思考的问题。
一、紫砂陶艺的创新题材,一定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感。同时要确立新的创新理念和市场现念。
所谓创新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前人没有做过的作品,创壶友心中期望的,又是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作品。新的市场理念就是确立“诚信是根本”,“壶友、更是朋友”的理念,也就是处处为壶友着想。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朱玉成先生去年曾给我来信指出:“紫砂壶艺要创新,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感,但还是要强调壶的特定观赏与实用结合的功能”。因此,“只能看不能用的不行,只能用而不经看的也不行。”这结实用性的教导对每一位立于创作的人作用都是非常大的。
二、紫砂陶艺创新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书画的功底。
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在他的“壶艺的形神气”一文中强调:“壶艺的创新如能做到形、神、气三者融汇贯通,方可称为佳作。”精辟地指出:“当我们表现形象时,便会用内涵的精神——气质来丰富形象的本身。”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这也就激励着制壶家们不时的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以吸收中国文化的传统精华;当然关于紫砂画册以及其他的文化又能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
三、紫砂陶艺的创新必须立足于传统,植根于传统。
众所周知,宜兴紫砂自宋初创到明代日益成熟,清代继续发展至今长盛不衰。以其制作技艺精湛,造型千姿百态、古朴典雅、端庄大方等传统风格而名闻中外,深受广大紫砂爱好者的喜爱。
在宜兴紫砂的优秀历史传统宝库中,凝聚了历代艺人的无穷智慧和心血,永远是我们年青一代继承和学习取之不尽的源泉。对宜兴紫砂陶艺传统风格的理解,简言之,就是端庄、大方、素面素心、质朴自然。特别是曼生壶十八式,它是最经典,也是最难学习,最难达到的。很多人在初学的前几年,把主要精力放在刻苦学习仿制名人名作上,努力从紫砂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为自己所用。而这些模仿名家制作的紫砂壶过程会为自己以后的创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四、在壶艺创新中,必须注重与文化人的密切联系,争取他们的参与和帮助。
纵观宜兴紫砂的发展史,历代文人雅士在紫砂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起过重大的作用。给紫砂以新的形象,注入新的生命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在明代,紫砂大家时大彬就很重视与文化人的结合,他在后期被文人相邀游历了娄东(今上海松江),与众多嗜茶文人学士亲密接触,例改制小壶,壶艺风格为之一变。到了清代嘉道间著名金石书画家陈曼生与名工扬彭年配合,曼生亲自设计十八种壶式,交扬氏亲手制作,曼生在扬氏所制的坯上镌刻书画,并署“陈曼陀宝”款,从此开创了金石镌刻、书画艺术与紫砂壶艺和谐结合的新格调,而获得了“字随壶传,壶随字贵”,“名工名士、相得益彰”的崇高赞誉。
近现代,在紫砂壶艺中多有文人参与紫砂,而出现了“名人名品”,紫砂佳作不绝问世。如顾景舟与刘海粟、唐云,王寅春与亚明,汪寅仙与张守智……。中央工艺美术院的杨永善教授曾说过一句话:“紫砂陶实际上是热衷文化的艺人与热爱工艺的文人共同创造的”。这是很精辟而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