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在欧洲的势力曾经强极一时。因而万圣节这个天主教的节日也一度影响深远。在历史上。法国和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都曾有过庆祝万圣节的传统。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节日渐渐地消失在岁月的尘埃中。作为古代凯尔特人的后裔,爱尔兰人一直都保持着古代凯尔特人庆祝万圣节的传统,美国的万圣节便是由爱尔兰的移民带来的。而在英国,由于宗教改革的缘故,万圣节这个天主教的节日一度被官方取消。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这一节日仅仅局限在美国、加拿大和爱尔兰等国家,直到信息时代的来临。
在一些欧洲和拉美国家,如匈牙利和墨西哥等,万圣节的第二天。即万灵节则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万灵节有些类似于中国的清明节。人们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静静地悼念亡人。不过。近些年来。随着美国文化的传播,万圣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开始在欧洲大陆上悄悄地风行起来。
爱尔兰万圣节的习俗
爱尔兰是最早庆祝万圣节的国家之一而且,爱尔兰一直都信仰天主教,所以,万圣节这个名义上的天主教节日一直都保持着。今天爱尔兰人庆祝万圣节的方式大抵与美国人相同。在一些边远的乡村地带,人们还会像古代凯尔特人一样点燃巨大的筹火。孩子们则穿着化装服。挨家挨户要糖吃。玩起“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年轻人也同样举行各种各样的晚会,晚会上常见的游戏有咬苹果,或将苹果拴在一根绳子上。然后将绳子系在树上,或者将苹果放在一只装满水的木桶里:游戏的人的目的就是咬住悬挂着的或悬浮着的苹果,但游戏过程中不许用手。
在爱尔兰的都柏林。万圣节前夜经常能看到小孩子们穿着古怪的化装服。脸上戴着面具,成群地聚在一起。跟在行人后面要一些小礼物。边跑边说“万圣晚会。有没有苹果或坚果,”有时。他们也跑到陌生人家里去讨东西吃。这些游戏同美国孩子的“不给糖就捣蛋”非常相似。
在爱尔兰的沃特福德郡,万圣节前夜也被称作是“恶作剧之夜”。那里的一些地方至今还流行着这样一种风俗。男孩子们结成一帮。其中最擅长吹号角的一个男孩被选为他们的头目。他们成群结队地跑到附近的农民家里去要东西吃或索取礼物。主人一般都乐于施舍给他们。他们得到字L物后就高兴地聚集到一个事先约好的地点,以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兴高采烈地庆祝桑巴因节。尽兴之后。他们就吹响号角。远处各家各户的主妇就做好准备。等他们回来。主妇们将门半开着。以方便将钱和面包塞给前来索要礼物的男孩子。小伙子们之间也展开跑步竞赛。最先到达大门的自然就拿到礼物。男孩子们中的头目用盖尔语吟诵一段话。为了不让别人辨认出来,故意用鼻音来变换自己的声音,而女主人听见以后就向桑巴因致意。
英国万圣节习俗
在英国,自从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普及以后。英国也建立了自己的教会。即英国国教。因而。万圣节这一名义上的天主教节日,也在英国逐渐消失了。但与此同时。另一个带有狂欢色彩的节日产生了。那就是每年十一月五日的盖伊·福克斯日。1603年,詹姆士一世上台后。采取强硬的宗教政策,引起了天主教徒的强烈不满。1605年11月5日,五个天主教极端分子密谋策划。准备在议会开会时一举将国王、王后、太子及议会成员全部炸死。结果阴谋败露,密谋者之一的盖伊·福克斯被送上了断头台。当时民众雀跃欢呼。烧起了筹火。将这个叛国者的头像以及象征天主教徒的骨头往火里扔。自此英国历史上出现了盖伊·福克斯日。两个世纪以后,人们又将罗马教皇的头像扔到火里烧掉以发泄他们对天主教的种种不满。而孩子们则穿着破烂衣服,手里拿着一个小雕像。看到陌生人就指着雕像说“给他一分钱吧”,其实讨来的钱自然归孩子们自己所有。这种讨钱的习俗倒是和美国的“不给糖就捣蛋”十分相似。
在苏格兰的一些地方。万圣节的前夜颇具有浪漫的色彩。年轻人仍旧喜欢跑到山顶上,烧起释火。然后围着篝火跳舞。他们称篝火为万圣节的火焰,在火焰的四周挖一圈壕沟。这就象征着太阳。孩子们则收集羊齿草、柏油桶以及一切适合于点燃篝火的东西。都堆在房子附近的一个高地上,到黄昏时点燃。每家都点燃一堆,看谁家的篝火最大。在苏格兰东北的某些地区,各村的孩子挨家挨户向主人讨泥炭,通常都说一句:“给我们一块泥炭烧巫婆吧。”他们收够了泥炭就堆成一堆。再加上谷草、金雀花和其他易燃的东西。点起火。然后,所有青年人都一个挨一个地躺在地上。尽量靠近火,让烟从身上滚过。其余的人则从烟里跑过。从躺在地上的伙伴的身上跳过去。火堆烧完的时候,他们把炭灰撒开,互相竞赛,看谁撒的灰最多。
加拿大万圣节的习俗
美国的邻居加拿大人也非常重视万圣节。在安大略省的一些地方庆祝万圣节的活动从10月20日就开始了,一共要持续三天。而且每日都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比如会安排烟花汇演及音乐会来作头炮。以劲歌热舞和耀眼的烟花来为大家热身;跟着会举行万圣节大游行,大家齐齐装神弄鬼出游,将节日气氛提升至最高。有的还设有比赛。如汽车比赛及展览。喜欢刺激的人士可以大显身手。
西班牙、墨西哥及一些拉美国家万圣节习俗
在西班牙、墨西哥以及一些拉美国家。人们更加注重的是11月2日的万灵节(All Souls" Day)。整个庆祝过程从10月31日开始。到11月2日结束。总共有三天的时间。这个节日主要是悼念死者的。一般家里会设有灵位,并挂上亡人的照片,四周放一些鲜花。面包。水果或死者生前最爱吃的食物来作供奉。有的人家还非常周到地在旁边放上一盆清水。
供亡灵用餐前洗手用。黄昏时开始点上蜡烛,烧上香。灵台前彻夜通明。
香氯缭绕,据说这样可以帮助亡灵尽快地找到自己的家。第二天,全家人一起出发去公墓,通常都带着锄头和铲子等工具。还带着鲜花、蜡烛。
毯子以及野餐的食品。全家人先将死者的坟墓打扫干净,铲除周围的杂草,然后再摆上鲜花及面包等。许多家庭会彻夜地守在死者的坟前。回忆死者生前与他们共同度过的时光。万灵节虽然是悼念死者的,但这一天却没有丝毫哀伤的气氛。同美国的万圣节相比。它少了一份热闹与喧嚣。却多了一份回忆的甜美与沉静。现在,化装游行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在墨西哥。镇上的男女老少也会穿上化装服,将自己打扮成幽灵、木乃伊或骸骸等模样。沿街四处游行。他们还扛着一口棺材。盖子是掀开的。里面装有死尸不过是假的。通常都k牙咧嘴地在笑。当地观看的群众就向棺材里扔橘子、鱼羊花或糖果等。
不过近些年来美国的万圣节也开始踏上了墨西哥的土壤。虽然它还不能取代传统的万灵节。但它却受到了穷人们的欢迎。穷人们的孩子会在万圣节前夜站在街头。对行人说。“给我的南瓜一点东西”,这样他们就能获得一件可爱的小礼物。
匈牙利万圣节的习俗
万圣节前后。匈牙利的人们要到亲友的墓地上点上蜡烛,献上鲜花。
进行祭奠:或者到教堂为去世的亲人们祈祷。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与祝福。
匈牙利现政府已将11月1日定为全国“公休日”,让人们祭悼死者、寄托哀思。该国的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决定予以支持,他们还建议匈牙利的父母们利用万圣节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让他们重情重义,勿忘亲友。
尽管如此,近几年来,美国式的万圣节也开始在匈牙利流行起来,在首都布达佩斯。一些从海外返回的国民帮助引进了这一节日,他们销售塑料的南瓜和服装。并表示口这些东西与佐罗或星球大战的人物一样好卖。其实。不仅在匈牙利。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如瑞士和比利时等。也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迎接万圣节的归来。在去年的万圣节星期中。瑞典的一个互动式儿童博物馆第一次让青少年穿万圣节服装;在日内瓦。商店的橱窗里摆满了万圣节的装饰品,如化装服和面具以及南瓜等。当然。在这些国家当中。最热情的大概要数法国人了。
法国万圣节习俗
数年前,当万圣节在法国登陆时。许多人还嗤之以鼻,而现在,每到万圣节期间,在巴黎的主要街道上。各种各样的“牛鬼蛇神”、“巫婆妖怪”你来我往,旁若无人。餐厅和商店等消费场所则开始用代表这个节日的蜘蛛网和骷髅等装饰门面。在一些露天市场上。摊贩们用南瓜装饰他们的摊位。面包师在烘烤万圣节蛋糕。而麦当劳也在给孩子们分发万圣节面具。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们进行化装比赛:许多法国儿童对万圣节的来临似乎格外兴奋。他唯一的遗憾是,当他晚会着美国的小朋友挨家挨户“不给就闹”时。大部分时候都是两手空空地回来。因为法国的大人似乎还没有学会怎样款待陌生的敲门者。因而恶作剧就更加不可能为大人们接受了。有意思的是,浪漫纷纭国人对鬼怪纷化装服情有独钟。美国的万圣节,经常能够看到人们将自己打扮得如仙子或公主一样美艳动人。然而在法国。万圣节的化装几乎是清一色的妖魔鬼怪的造型。真正是装不吓人誓不休。
各国万圣节习俗点评
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美国的商业文化通过电影、电视、因特网等渠道向世界各国渗透,万圣节的狂热似乎也随着这一趋势扩展到欧洲乃至世界的各个地方。当万圣节来临时。世界各地纷纷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在亚洲。万圣节也同样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动。在新加坡的夜总会里,有面目狰狞的巨人在表演喝毒蛇茶。在斯里兰卡,一家广播电台举办了一个竞赛活动,让人们开出最怪异的万圣节菜谱。讲出最血腥的怪梦:而在日本的东京。则举行了2000年的万圣节游行。
可以看出。美国式的万圣节开始在各国流行起来,但在不同的国家,人们接受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无论人们对这一美国节日是赞同还是反对。
万圣节对零售商餐厅老板。酒吧业主和其他服务业的经营者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商机。人们从10月就开始购买万圣节化装用品,包括最流行的魔鬼面具和假的鲜血以及化装服等。此外。一些娱乐场所更是借此大做文章。抓紧时机。利用这些异国情调的新鲜玩意来招揽顾客。可以说,万圣节在其他国家的流行,商业炒作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些亚洲国家。如中国。印尼和印度等,万圣节似乎更等同于一种游戏,一种潮流。成为比较前卫和爱赶时髦的年轻人的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