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解析紫砂壶坯体“发霉”现象

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尤其在湿坯干燥发白前,在泥坯的表面会产生白色斑点,类似江南黄梅天物体表面的霉斑,行内俗称茶壶“发霉”,烧结后有的呈密密麻麻的黑色斑点;有的呈类似无毛的生猪皮,表面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壶也成为次品。

本人在配制清水紫泥时,在紫泥干粉中加自来水,也碰到了这个问题。根据自己已学到的科学知识分析,所谓的“发霉”现象其实是一种盐的饱和析出现象。

盐的饱和析出:是指已溶入的无机盐类,在湿坯干燥过程中水溶物逐渐变浓,达到或超过饱和度时,将从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

紫砂泥在干燥过程中出现的盐析现象的成因一直是在探讨中的难题。根据父辈们的回忆及历史上的资料,此现象大概发生在1958年新建紫砂厂五排青砖工作间后。当初还闹了一个笑话,因为经常发生“发霉”现象,厂领导把它作为一个阶级斗争问题,有人反映是烧窑工人在煤堆上小便产生的“发霉”,厂领导信以为真还真去处理烧窑工了;后来发现不是这个原因,才作为一个生产工艺难题公开征集解决办法,由于盐析过程中盐类结晶时需要时间,干燥时坯体表面所处的环境决定了结晶的程度。夏天由于气温度高,空气中湿度小,坯体表面水份挥发快,表面发白快,盐类不易在坯体表面结晶,故天热时结晶现象(发霉)不是太严重;反之,天冷及黄梅天则非常严重。

那么,为什么只是在58年合作社成立后才出现这种现象呢?

根据对比分析,我觉得从生产工艺上看,主要有两个条件发生变化才导致了紫砂泥“盐析”现象,也就是“发霉”。

其一:泥料的渥堆、粉碎方式的改变

历史上的泥料是放在露天日晒雨淋,雨水的冲刷使泥料中一部分可渗性盐随雨水流走,减少了泥料中的可溶性盐分。而紫砂厂、采用的是室内堆放和室外大堆存放,使用时整堆、整片提取,大堆的泥料上面已经细碎,但盐分仍然流存到下面的泥堆中,且一般的粉碎加工工艺是靠碾轮碾压或破碎机撞击破碎,在泥块由大变小的加工过程中,天然泥料的盐分无法流失。

其二:泥料中加入的水的成份的改变

以前,紫砂泥料中添加水是河水、井水或天落雨,当时,自然界中污染少,水中几乎没有多少盐份,这样加入泥料的水很少带有盐份。1958年紫砂厂开始使用自来水,也就是净化的河水或井水。净化水的净化剂主要有聚铁类盐或聚铝类盐。这些聚合物在水中分解成亚铁离子、铝离子、硫酸根离子,产生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铝,生成胶体物,这些胶体氢氧化物能吸附水中悬浮物而产生沉淀,将水净化变清。水中泥沙等悬浮物没有了,但还剩下一部份净化剂产生的离子未沉淀而溶解在水中,故自来水中残留了很大一部份的亚铁离子、硫酸根离子、铝离子。另外,由于人类的污染和近年来用氯气消毒杀菌,自来水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的磷酸盐、次氯酸盐和氯化物。泥料中加入自来水也带入了大量的可溶性盐。当茶壶的泥坯干燥时,这些可溶性的盐也随水分蒸发从泥坯的毛细管孔口逐渐跑至坯体的表面,并由稀变浓,最后在泥坯表面的毛细孔口其浓度达到或超过饱和的浓度,产生盐析形成晶体。在壶的烧成中,晶体中的硫酸亚铁等产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变成了黑色的四氧化三铁,也就是壶体表面的黑麻点;另外一些可溶性的氯化盐,高温烧结中挥发形成了类似无毛猪皮上的小孔。

由于盐析一般产生挥发水分最多的部位,也就是坯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单位表面积最大的部位,所以盐析一般发生在壶体的中下凸起部、口线上、盖边线上。

既然我们初步了解盐的析出的成因,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防止“发霉”。

第一种:加入盐来阻止盐析。

也就是加入另一类盐,溶解度增大,从而降低或阻止盐析,但在今天“绿色、环保、自然”的文化中,天然的泥料中加入化合物的方法不值得推广、倡导。

第二种方法就是我们倡导推广、采用的自然法,其主要重点是:

其一:增加泥料在露天摊铺的时间,并经常翻动,使整体都能得到雨水的充分冲刷。

其二:不再使用自来水,使用干净的天落水(雨水)或净水机器制备的纯净水,并把浸泡的泥浆充分搅拌,沉淀后重新置换纯净水或雨水反复多次,效果更好。

现在,由于紫砂生产趋于个体作坊制作,泥料加工大部分也是个体作坊在练制,一些名家、工艺师也都是自己在配制且各有秘方,但泥料加工工艺上缺乏相互间的沟通。以上是本人对泥料发霉现象的分析,希与大家相互探讨,以促进紫砂工艺的提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解析紫砂壶坯体“发霉”现象  紫砂壶  紫砂壶词条  发霉  发霉词条  解析  解析词条  现象  现象词条  
茶文化冬至

 冬至上坟与接姑爷过节

 有女儿出嫁的人家,在冬至前三日或冬至后准备回娘家上坟。事前办好纸钱、香烛、酒、肉、鱼、粮、菜等物。买来之后,即去上坟。一般随带铜质炊锅,内中盛炭,锅边装菜。到...(展开)

茶文化少数民族节日

 景颇族新米节

 俗称“吃新谷”、“尝新节”。是景颇族在秋收前谷物基本成熟后举行的一种原始宗教祭典。在历史上,尝新时,各部落村社的群众齐集山官或寨头家。按照景颇族的习俗,担任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