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点茶道
点茶法约始于唐末,从五代到北宋,越来越盛行。
11世纪中叶,蔡襄著《茶录》二篇,上篇论茶,包括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下篇论茶器、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其所著《茶录》奠定了点茶茶艺的基础。
12世纪初,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二十篇: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包焙。赵佶精于茶道,对点茶道的最终形成作出了贡献。
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后期成熟。
1.点茶道茶艺
点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茶录》《茶论》《茶谱》等书对点茶用器都有记录,归纳起来点茶道的主要茶器有茶炉、汤瓶、砧椎、茶钤、茶碾、茶磨、茶罗、茶匙、茶筅、茶盏等。
(2)选水
宋代选水继承唐人观点,认为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但《大观茶论》认为江河之水有鱼鳖之腥气、泥泞之污秽。宋徽宗主张水以清轻甘活为好,可取山水、井水,反对用江河之水。
(3)取火
宋代取火基本同唐人。
(4)候汤
蔡襄《茶录》说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大观茶论》说水过老则以少许新水投入,顷刻可用。
(5)习茶
点茶道习茶程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盏、点茶(调膏、击拂)、品茶等。
2.茶礼
朱权《茶谱》说童子献茶于前,主人起立,接瓯举奉客人说:“请君泻清臆。”客人起立接瓯,举瓯说:“非此不足以破孤闷。”复坐而饮。饮毕,童子接瓯而退。主客话久情长,如此再三。点茶道注重主人、客人间的端、接、举、饮、叙礼节,颇为严肃。
3.茶境
点茶道对饮茶环境的选择与煎茶道相同,要求自然幽静: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
4.修道
点茶道反映出儒、道两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理。高者抑之,下者扬之。虚己待物,不饰外貌。听茶汤沸腾之声,养自己浩然之气;观摩炉中之火,加强自己内炼之功。在饮茶中受到启发,有裨于修养之道。
点茶道注重在茶水、茶火、茶具中产生联想,在物质享受的同时提高精神境界。
宋代时点茶道成为时尚,点茶的具体做法是先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这一步骤称为调膏。
点茶时通常用执壶往茶盏中点水,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称为运筅或击拂,注水和击拂要同时进行。
要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时要视具体情况而有轻重缓急之分。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点出最佳效果的茶汤来。高明的点茶能手被称为“三昧手”。
苏东坡《送南屏谦师》有“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之句。其中的三昧手即指此点茶高手。
点茶道盛行于北宋后期至明代前期,历时约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