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鞭春牛

  鞭春牛,也叫打春、鞭春,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八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迎春后的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打牛仪式是由县府执行,在旧县志上有详细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东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庆丰年。民之男女携儿女看春,侯土牛过,各以豆麻撒之,谓散痘消疹。

  立春日祀芒神(指传统中统管农事的地神,亦称春天之神),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个牛状物,亦称春牛)毕,民争土块归置牲圈取畜养蓄息地。是日喜晴厌雨,歌曰:

  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前,称为“立牛”,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咳牛的假人做  “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

  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立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则春令适中。

  立春日当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都说打春牛是打土牛,其实不完全是用土做的,而是用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

  正午时,正式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有的是用棍子打,然后交给下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入牲圈,象征槽头兴旺。

  据说当天如天晴,万民高兴;若天明遇雨,则表示晦气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将不佳。

  有的地区是在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尔后由县执事(县长)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接着由群众做扶犁耕地状。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宫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民国时地方官员每年仍举行迎春仪式,直到抗日战争前夕才停止。

  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龟子报春活动。除了皇历上有春牛图外,各地年画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间的吉祥图。

  浙江地区迎春牛有其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为娱乐。

  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

  山西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据清嘉庆本《澄海县志》载:“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外举行迎春大典,然后举行‘鞭春牛’活动。”

  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干活了,别再偷懒了。可牛和人类是朋友,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造个假牛,用柳条鞭打,把真牛牵过来看着。也有传说讲春牛是一种神牛,背上坐的牧童,据说是玉皇大帝的近臣司气候之神,因得罪了天帝而被贬为牧童。每年收成如何,就看牧童的穿着。若他穿木屐,则表示这一年多晴少雨;若是穿布鞋,就表示多雨少晴。

  古时候,鞭春牛活动是在立春前一天,先把春牛放在县城东门外,称为“立牛”。牛的大小也有讲究,牛身长要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12个月;四蹄象征四季;柳条象征春天。牛旁边站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吆牛的假人,即“耕夫”,那耕夫如果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如立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则表示春令适中。立春那一天,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柳条抽在牛身,祈求民众一年安康。有的妇女们会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老百姓说这样可以不患病症,如今已成为一种娱乐。也有人等春牛从自己身边经过后,撒出一些豆子和芝麻,叫“散痘消疹”,满足人们不得牛痘的愿望。

  唐代诗人元稹枟生春枠诗云:“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的两部曲。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越碎越好,以表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人们争抢春牛土,称为抢春,抢到牛头的最为吉利。民间俗信抢春牛泥土回到家后,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把春牛土涂在耕牛角上,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民间还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立春这一天喜晴厌雨,有民谣说“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当天如果天晴,万民高兴;若遇雨,则表示晦气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不佳。举行鞭春牛的仪式,历史久远,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枟土牛经枠后,使鞭春牛风俗传播更加广泛,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立春节时,民间艺人还会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这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用绢制作小娃娃的,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可以祈福驱邪,乡邻之间会相互赠送。还有缝制“春公鸡”、“春咕咕”等玩具,送给孩子做节日饰物的。春公鸡要钉在孩子的右衣袖上,象征吉祥如意。许多地区的女孩子们会剪彩纸做“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鞭春牛  春牛  春牛词条  鞭春牛词条  
茶文化二十四节气

 春季六节气养生

 春季,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6个节气,即农历1月份、2月份、3月份。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