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许多节日风俗。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风俗之一。龙舟竞渡又叫赛龙船,流行于我国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
关于龙舟竞渡的来历。传说屈原投江后,当地老百姓顺着泪罗江进人长江打捞,一直找到洞庭湖畔,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他们为了能找到屈原的尸体,想要渡过洞庭湖去找。可是洞庭湖一眼望去,水天茫茫,无法渡过。这时又偏偏下起了弧泼大雨。湖上的渔夫因下大雨便急忙摇桨划船归来,汇集在洞庭湖边的亭子里。当船夫们听说岸一边的百姓是为了打捞国家的贤臣屈原的尸体而来的,便争先恐后划船帮助百姓渡湖打捞屈原的尸体。这样就形成了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
南梁吴均《续齐谐记》有类似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农历五月初五)投泪罗扛而死,楚人哀之,以舟揖拯救。端阳竟渡,乃遗俗也。”《荆楚岁时记》也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揖以拯之。”唐代的《望月楼随笔》还说:龙舟竞渡是为屈原招魂,人们在湖南湘阳县泪罗江北岸的玉笋山上,修建了招屈亭。招屈亭就是当时龙舟.竞渡的终点。
其实,龙船在西周周穆王时期就已经有了。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基的帛画,画面中心就是画着一个男子站在龙船上的情景,这说明至少在战国时代楚地就有龙舟竞渡的习俗了。1953年河南汲县山彪镇战国墓葬中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和1956年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上都有赛龙船的图案。据《纪纂渊海》记载,赛龙舟这种水上竞技活动,源于越王勾践,《物原》考据又说,在吴王夫差挖成运河时,就有了龙舟竞渡的活动。汉武帝时有“刻大桐木为虬龙”的记载。
但追根溯源,古人把整条船刻成龙形的目的与“断发纹身”使自己像“龙子”的目的是相同的。
龙舟是图腾文化外化的结果,其目的同样在于寻求龙神的保护,求得“一帆风顺”,不致于被骇浪覆灭,像蛟龙在水中那样游刃有余,自由自在。
龙舟一般长七八丈,也有十一二丈的。船首龙头高昂,怒目锯牙,船尾高翘,船身刻画龙的鳞纹,用黄色、红色、青色或白色油漆涂深。船头挂红色长旗,有的旗上写着“四时无灾,八方余庆”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幅,真切地表明了龙舟竞渡的最初动机。龙船中间插上族旗罗伞,‘’看上去龙舟显得威武雄壮,色彩飞扬。每只龙船由40至80只挠桨划动,各船的旗帜及划手的服装与船身颜色相同或相近。
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隋朝以后,龙舟也几经改造,几经变化。
最铺张的龙舟要数隋场帝游幸江都的龙船了。其船高4丈5尺,宽5丈,长20丈,共4层,船行时两岸需要320人拉纤。
这样的龙船当然无法用来竞渡,只能作为皇帝游乐的工具和扬威的排场了。
相传广东番禺有一条宋代的龙船,船长10多丈,宽8尺,船上有舞台,以供表演各种杂剧。把竞渡的龙舟演变成歌舞升平的舞台,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也是时代风气的产物。
明清时,长江一带的龙船,最大的长11丈5尺,有挠桨80支;最小的也长7丈5尺,挠桨40支;中等的长9丈5尺,挠桨六七十支,使龙舟的规格设计更加符合竞渡的要求。明朝镇江金山下的龙船,刻画有目怒爪张的龙形雕塑,龙头后面排列着刀枪,两侧挠柄很长,显得无比威武,船上还搭有彩篷,船头船尾插着锈伞。龙头上有一人拿着大顶,龙尾上悬挂着一儿童。这只龙船的装备可以说够十全十美的了。
赛龙船开始前也有讲究。一般是在开赛前,参加赛舟的挠手肩杠着龙船,沿街游行,路边行人随舟同行,店铺老板要放鞭炮、点香烛迎接龙舟。游行到了比赛河边,在鞭炮的震响中,在人群的欢呼簇拥下,把龙船推进河中。
接着挠手们各就各位,赛龙舟就要开始了。当龙船整齐地停在始发线上,挠手们运足了气力,只听一声炮响,竞渡开始。
仗时锣鼓齐鸣,壮夫驾驶,众舟竞发,劈波斩浪,舟上旗帜迎风招展,直奔终点。两岸观众欢呼雷动,呐喊助威。江面、岸上一片沸腾。
古时候,.有很多诗人用诗再现赛龙舟的壮观场面。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记叙了可谓热闹、激烈的赛龙舟的场面:
五月五日天晴明,
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群斋外,
江上早闻齐和声。
鼓声三下红旗开,
两龙跃出浮水来。
掉影钟波飞万剑,
鼓声臂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
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
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
后船失势空挥桡.
须臾戏罢各东西,
竞脱文身清书上。
在《江南书记·武进县》中还记载了夜晚张灯竞渡的情形:“近日又有夜龙舟之戏,四面各垂小灯,竞渡如白日。”浙江等地的夜龙船,张灯结彩,穿梭碧波,桨声灯影,斑斓壮观。
唐朝时候,龙舟竞渡最盛。在沿河湖地区,普遍开展竞渡活动,龙舟竞渡已成为民间普及的体育项目。
南宋时,湖北等地每到端午节,各村各庄都要精心造出一条非常漂亮的龙舟,窄长的船身,威武的船头,五彩缤纷的装饰,是能工巧匠的珍品。赛龙舟时,各村组成船队,船头扬旗,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执桨摇播,破浪前行,围观的人群擂鼓呐喊,十分热闹。
明朝中期,每到端午节,皇帝还特许文武百官到宫内湖中看划龙船。龙舟竞渡由民间进入宫廷,很难说是普及,还是提高,可是无论怎样都可以说明龙舟竞渡强大的影响力。
现今大凡临江河湖海的地区,尤其长江两岸的地区,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富有地方色彩的龙舟竞渡活动。
湖北省姊归—屈原的故乡,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活动,尤其是赛龙舟最是隆重、热闹。五月五日这天早饭一过,人们便穿上节日的新装,手里提着用五色丝系着的一串串粽子,去江边看赛龙舟。此时,江面上早已排满了红、黄、乌、白等各色大小不一、装饰华美的龙舟。大龙舟有 48对挠手,小龙舟有十几对挠手。在鼓声和歌声中,大、小龙舟开始竞渡表演。大小龙舟如梭似箭,争先恐后,激流竞渡。岸上鞭炮齐鸣,人欢旗舞,与赛龙舟的热烈情景相呼应。值得一提的是在赛龙舟时,民间歌手常常唱这样一首歌:
哟嗬,嘿嗬……大夫大夫(指屈原),听我说,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级。东不可往啊,东有漩流无底。南不可去啊,南有豺狼臭狸。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漫漫。北不可走啊,北有冰雪盖地。帷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如泣如诉的招魂,表达了家乡人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使赛龙舟活动更富有文化气息。
湖南屈子祠泪罗江畔举行的龙舟竞渡,也是非常壮观的。江两岸观众常常达到十几万人,真可谓万巷人空,争相观看。身穿新装的人们,点着几十对蜡烛,恭恭敬敬地绕龙舟走三圈,这叫做“亮灯”,意思是纪念鲁班。然后举着蜡烛,成群结队,到屈子庙朝拜,抬着龙舟上的龙头祭庙,最后将龙舟挂红,慢慢地放人江中,开始赛龙舟。一声炮响为令,船似箭发,两岸人声鼎沸,鞭炮齐鸣,热闹万分。
四川沪州地区,龙船上除挠手外,还有指挥者和擂鼓队。指挥者手执令旗,站在船头喊号子领唱。挠手们在指挥者的指挥下,动作整齐划一,奋勇划桨,努力拼搏。
漳州、厦门的赛龙舟有这样的特色,竞渡的终点停一只大船,作为标船,以鸭子为标。龙船到达终点时,标船将鸭子抛人水中,健儿们跃人水中追捉标鸭,观众更是狂喊助威。这样赛龙船的气氛真是既紧张又活泼,既热闹又轻松。
广西的赛龙船有男子组成的,也有女子组成的;有用手划的,也有用脚划的。看来龙舟的比赛项目并非男人的专利,划桨的方式也可以创新。
在山西山区,因为没有较大的河湖可供竞渡龙舟,人们就抬着龙船游行街市或进行登高比赛。用因地制宜、发展创新一类的词来形容,恐怕很恰当吧。
人们对赛龙舟的钟爱,已使它不单单是端午节的习俗了。有的少数民族,在其节庆里也进行赛龙舟的活动。
如傣族的泼水节就要进行赛龙舟,而且场面十分热烈。龙船停在江上,木雕装饰的龙头龙尾尖尖地翘起,船舷上画着华美的彩纹,一眼望去,龙舟既威武又壮美。天刚亮,远远近近各村各寨的男女老幼,纷纷涌向江边赛场。有的聚集在浓荫蔽日的椰子、槟榔、芭蕉树下,有的站在宽阔的沙滩上观看。龙船比赛以寨子为单位,坐在龙船上的01悍的水手,人人头上缠着红锦,手握长桨,各各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只听一声芒锣敲响,龙船便飞一般地划向下游水天相连处。岸上的观众同时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所有人的眼睛都注视着激流中你追我赶的龙船。最后,优胜者可以得到锦旗奖品,人们还为水手们端来米酒、糖果,以表庆贺。
龙舟竞渡是一项有益的体育比赛项目,它可以激发人们拼搏向上的英勇豪情和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它有发展民间体育和促进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二十世纪60年代,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看罢龙舟竞渡后高兴地说;划龙船不仅是娱乐活动,而且也是体育活动。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强人民的体质,练好保卫祖国的本领。
1980年,龙舟竞渡已列人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同年9月,还举行了“屈原杯”龙舟赛。现在的全国民族运动会已经专设了龙舟竞渡的比赛项目,这一古老的节日风俗更有了发扬光大的条件。
龙舟竞渡在旧时除为了禳灾避害、比拼速度外,更多具有节日的娱乐性与观赏性,吸引大量民众热情参与其中,体现出端午民俗文化的广泛性、综合性和多样性,成为一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规模宏大的民俗游艺活动。在江苏南京,旧时端午这天人们都要举家去秦淮河畔观看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金陵龙舟向来有三帮之说,即河帮、江帮和木帮。龙舟的数量多,规模大,上面均装饰有彩线,少儿则扮演戏中人物立于船头进行表演。每当龙舟经过,两岸观众总是欢呼雀跃,锣鼓齐鸣。人们还纷纷向龙船上投掷钱币,以龙舟竞取赏钱为乐。入夜时分,秦淮河两岸万家灯火,人们乘坐游船,泛舟览胜,真是情趣别具。
龙舟竞渡作为端午节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我们祖先战胜大自然的英雄气概和奋进精神。虽然这一习俗包含有浓郁的祭祀与信仰成分,有祭祀水神、施行龙图腾崇拜的鲜明特征,但同时龙舟比赛也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具有强身健体的现实功效。
鉴于此,1984年5月16日,国家体委将龙舟竞渡列为正式的全国体育比赛项目,龙舟比赛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壮族龙舟竞渡
云南富宁剥隘壮族每年端午节举行“扒龙船”竞赛。此活动源本是从酉广地区引进,所不同的是每船中间放置一面红边大皮鼓,擂鼓者袒露右肩臂膀,双手执鼓棰,还有敲锣和执钹、吹唢呐的d,比赛寸,船上锣鼓喧天,百桨齐动,岸边人声鼎沸,场面。十分热闹。第一名奖励烤全猪——头,以下按名次奖励依次减少,最末一名奖给猪尾一条,以示鞭策。
苗族龙舟竞渡
每逢农历五月廿四日,贵州台江、施秉两县交界的几十个苗寨要举行为期4天的龙舟节。从农历五月廿四日起,各寨的龙舟纷纷向平寨进发,龙舟所行江岸,龙舟主的亲朋好友纷纷赶到江,边,燃放鞭炮,载歌迎接,称之为“接龙”。接龙时还将亲朋所赠彩绸、猪、羊、鸡、鸭、鹅等物挂在龙角上,以示节日愉快并祝赛舟夺魁。挂在龙头上的彩绸和礼物越多,越显得受人尊敬。当龙舟抵达赛场时,龙头上早已彩绸飞扬,龙角、龙颈、下颌等部位挂着成串的家禽。每个龙舟主喜逐颜开,荣耀无比。
这里的龙舟分母船和子船两部分。龙头、龙颈是由一根2.5米长的水柳木雕刻而成,上涂金、银、红、绿、白各色,犹如真龙熠熠彩鳞。龙头上一对龙眼炯炯有神,龙嘴含着圆珠,龙角上帖有“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等横联。龙昂首向天,气势无比,栩栩如生。龙舟下水之前,须请寨中长老于沙滩上面对龙舟“念戛哈”,意为“吉祥”或“保护神”。杀一只白公鸡以求神灵保佑全船安全。祭礼毕,锣鼓齐鸣,龙舟始驶入本寨河潭,绕潭三周后,最后驶往比赛地点。竞渡时,几十只身披彩绸的龙舟犹如蛟龙蜿蜒于江中。
白族龙舟竞渡
大理洱海海东地区的白族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赛龙船活动。白族的龙船与其他民族不同,分大小两种,大者十吨,小者七八吨。船两边画有二龙抢宝,有的根据各村信奉本主(神)的喜好,龙有黄龙,也有青龙或黑龙。船头画龙头,插数面彩色旗。船尾插一莲花。船-亡坐着敲锣者和舵手,还有吹唢呐唱白族调和摇柳树枝的人。届时,方圆数十里的彝、纳西,傈僳、回、藏、汉等各民族群众纷纷前来观看,场面十分壮观。
今日的龙舟竞渡,又由纪念的、娱乐的习俗,发展为体育活动了。从1991年起,在湖南岳阳市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国际龙舟竞赛,已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