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你有中枪的吗?
大多数人没有受过正常的说理教育,有些发达国家会专门为孩子开设这种课程,力图让他们成为明白道理的人,或是能够于现实中,迅速辨认出相反的类型,以避免刺激对方思维的混沌敏感点,弄到双方都不愉快。
没有受过严谨说理教育的人,徜如果再匮乏于正常的群体政治生活,没有机会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知道公共政治的心理常识,无法辨别敌意或是正常的讨论,一旦遇到否定性意见,就会感觉受挫,心理反弹,认为对方是针对于自己,把正常的讨论弄成对抗战。
爱争吵的人,会在任何话题上迅速的捕捉到争吵点,即使是很浅显的道理,很明白的是非,也会撕咬成一团。咬着咬着,是非是模糊了,对错就乱套了。许多共识性话题就是在这种争吵中,变得不是那么共识了。但,吵友们虽然每次争论的主题各异,参吵人物不同,激烈程度不一,但有一个普遍性的规律在里边:
拎不清!
拎不清的意思,就是脑子特别的轴,没有条理——你看他没有条理,他还认为你脑子有病。这些人都不是适合的讨论对手,如果想活动筋骨打场架,找他们准没错。
这些拎不清的表现,总结起来无外乎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是现象和事件拎不清。
人类的话题,有说现象,有说事件。事件是独立的,现象是由诸多事件组成,诸事件各有不同,但讨论现象时,谈论的是诸事件的共同规律。如果在这种话题上,掰扯诸事件的差异否定现象,这架就有得吵了。
再就是现象是复杂的,影响变量较多,吵架者各揪住自己偏爱的因素不放,这就永远说不清楚。事件看细节,现象看规律,把握住这个分寸,吵也罢不吵也罢,但总不至于没收获。
第二是事件和观点拎不清
事件是描述性质的,越简捷越客观,越容易观察。但人类天性喜欢在事件中掺杂观点,用观点修改事件,借事件掩饰或隐藏自己的观点,简单事件模糊化,个人观点公共化,跟这种人说事,还要从他的描述中把观点剔出来,累也累死了。
比如这么一句话:隔壁老王鬼头鬼脑瞟了女邻居一眼,进了家门。
这句话虽短,实际上却涵括了一个事件和一个观点:
事件:老王进门时,遇到女邻居。
观点:老王觊觎女邻居。
理解正常语言,就已经很难了。还有些人致力于创造掺杂自己怪异观点的事件描述体,达到把个人观点强塞给公众的目的。这种语式用在文学作品里是才华横溢,现实生活中却会主导你的思维。
第三是观点和道理拎不清
人说话,有时候表达观点,有时候陈述道理。特殊语境下是观点,普遍语境下说道理。把普遍语境下的道理,搬到特殊语境下,仍然可以适用。但把特殊语境下的观点,搬到普遍语境下,这就不适用了。道理是长久的,观点是一时的。道理是普遍的,观点是特殊的。道理是抽象的,观点是具体的。但吵界高手善于把对方的特殊语境下的观点,搬到普遍环境下来,名之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手输则输矣,但心里憋火不服,就会等机会再重新开吵。
比如你说:公车上遇到变态色狼,抽死丫的!旁边立即就会有跳出来:你不是主张非暴力吗?现在现出原形了吧?
这种人其实也知道,非暴力是指人生常态,公车上抽色狼则是特殊事件,但如果他只想赢你,就没必须较真了。如果你非要赢了他,他的心里就会痛苦万分。干吗要让别人痛苦呢?还是和谐点吧。
第四是道理和观念拎不清
道理是外在的,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罢,道理就在那里。但观念却不过是一个人的内心心理构造。许多时候人们争吵,是把专属于自己的观念,视为公认的道理。有些人就是这样,以自我为衡量尺度,我认为对就是对,认为错就是错,可你算老几?最热闹的情形莫过于两个这种类型的人碰到一起,这种情形往往不只限于口头上的争吵,动手打个狗日的,也是常态。
比如有人宣称:我是个正直的人,最看不惯邪恶的事儿。现在我看不惯隔壁老王,所以隔壁老王铁定是个大淫贼……遇到这种拿自己当尺度的人,你就赶紧溜开吧,万一被他看不惯你,你也成淫贼了。
第五是是非和强弱拎不清
中国人信奉胜者王侯败者贼,以强弱为是非,谁的势力大,排场大,肚皮大,就认为谁有道理。这是属于小孩子的心智状态,成年人如果也是这样,就容易陷入困顿。但越是这种人,越是喜欢到处吵,因为他们处境太可怜,心里压力大,但和这类人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
此外,视强弱为是非的人,最喜欢站队,算是立场型吵手。理论上来讲,立场不过是一个人的经济学考量,某个观点或理论,有利于自己,因此支持。相反,某个观点或理论,有可能让我陷入困境,因此反对。这是典型的以利害代替是非,虽说不妥,却是人之常情,符合人性。但这类人有种不可竭止的把自己的欲念强加于人的冲动,这就不好玩了。
第六是逻辑和论断拎不清
论断这怪东西,或是中国的特产,大概属于不需要证明的真理——你证明都证明不了,凭什么说是真理呀?但国人的政治属性比较强,多有论断式思维者,正经说事呢,他忽悠一下子扔出来个论断。你不用逻辑证明吧,他就赢了,你用逻辑证明他这个论断纯属扯淡,他就炸了,总之不好玩。
论断多是口号式的,譬如计生口号:只生一个好……好你妹呀,那么多失独家庭你看不到吗?所以墨菲定律说:一句好的口号,能够阻止分析五十年。在我们这里,一个伟大的论断,能让许多智力下飙三千尺。
第七是定义与标准拎不清
中国历史上的权力者,有个喜欢玩没有明确定义的词组的爱好,没有明确定义,有权力的人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解释,怎么解释都是自己赢。这个坏毛病保持到今日,许多人满口说着自己不明其定义的怪词,全然不晓这种无定义概念,不过是人家整治你的法宝,这种人大概可算无脑一族,但他们性暴戾,爱争吵,因为他们心里憋着一肚子气。对这些朋友还是多多关爱更妥当,说理这事就免了。
中国文字本身带有歧义性,没有定义的术语不只是限于政治争论范畴内,日常用语中的必杀利器就是“偏激”这个词。无论对方在说什么,你只要高冷的扔过去一句:不要太偏激哦。对方立即歇菜了。
因为偏激这个词它不是独立出现的,它是与“中和”共和共灭,但现实中你几乎听不到有人说起不偏激应该是个怎么情形,没有比对,一个毫无意义的词就获得了吵无不胜的效果。
第八是有限与无限拎不清
《韩非子》中的自相矛盾故事,本意是诠释有限与无限的对应。有限范围内合理的事儿,放到无限的范畴就没道理讲了。可是韩非子这个人在书中曲解了这个概念,这一曲解就是错乱两千年。同样类型的故事,在古希腊神话中也有,但在哲学诠释中完美的保留了原有概念范畴,让人们知道,讨论问题时必须要注意问题的处延,不能无限扩张,一旦外延无限推展,任什么道理也变成了谬论。
比如你说:今天天气不错耶。他慢悠悠扔过来一句:又在造谣,南极那边就是大雪飘飘!一句话活活噎死你。
自从有网络以来,几乎所有的讨论,都会变成争吵。几乎所有的争吵,都会从有限的范畴进入无限地带,徜如果遇到连问题边界都没意识的对手,那最好停下来歇歇吧。
第九是事情和人物拎不清
这个算是中国人的痼疾了,说事的时候,不正经说事,转而攻击对手的人格或人品,这是世界级的论战必杀之技。你在论证大熊猫是黑白两色,他突然说你前天晚上摸女邻居的屁股了,于是大家就立即认定你输了。你个偷摸女邻居屁股的淫徒,有什么资格对熊猫说三道四?纵你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好端端的黑白大熊猫,怎么到你这儿成彩色的了呢?
第十是自己与他人拎不清
受我们特殊国情之影响,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人格不是那么的饱满,心理投射过于强烈。简单说就是把个与自己无关的权力人物打包进自己的人格,虽然一贫如洗随风而灭,却恍忽兮以为自己大权在握。这些人是网上的大神级吵手,吵无不胜骂无不克。几乎所有规模性暴吵,都是由他们引发的。因为他们同时拥有两个相互矛盾的人格,一个是掌握权力对他巧取豪夺的权力型人格,一个是于绝望中挣扎哭喊救命的自我人格,无论你说什么,他都不满意。你不说他关心的事儿,他认为你冷酷冷血冷心冷肺冷肚肠,你瞧他一眼,他的权力型人格立马蹦出来,分分钟灭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