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马化腾给万科200名管理层内训,都说了啥?

12月9日下午,万科主要高管及员工200人到腾讯总部取经,马化腾到场给大家“科普”。作为万科学习的三个榜样之一,腾讯的经验和愿景,此前马化腾和总裁刘炽平在不同场合早已详细介绍过,这里无需重复当天演讲内容,万科周刊此文想要捕捉的,是那天小马哥演讲时的吉光片羽,力图用这些碎片和轶闻的胶水拼接出一幅(不那么完整的)小马哥印象。

深圳腾讯总部多功能厅电脑桌面上,浏览器是谷歌的Chrome,宣传片的播放器是百度影音,有点令人意外。

小马哥曾说过,自己最希望拥有的才华是当众演讲。所以9号那天,在场听众并不意外的是,他一句话里会出现三次“这个”;中途一张PPT显示异常时会一下子愣住;30分钟的演讲中,麦克风紧紧攥在手里,两脚钉在讲桌后面的地板上,抖包袱让全场大笑的次数:两次。

但是,听众没人敢忽略他说的每一个字,甚至极少有人用低头刷微信的方式间接表达对腾讯的敬意。用郁亮的现场点评来说,不咄咄逼人恰恰说明有底气在,不用声嘶力竭自然会吸引人来;另一位美女会后的评价则是:“他很接地气”。

如果他当年模仿古希腊演说家的方法,口含石子面对深圳湾苦练,或者按照网上的窍门,把台下的人当成“萝卜白菜”,那么以他的智商,世上可能会多出一位演说大师,但把用户当成萝卜的腾讯可能也就走不到今天。

做过预习的听众会发现,他的演讲实为近期腾讯高层共识的浓缩版,笔者在场更感兴趣的是,究竟哪些个人因素,能让20年前一个爱好天文观测的中学生,变成今日中国互联网一哥。

天文望远镜的特点是:焦距越长,望得越远,视野越小。面对远处的未知迷雾,人很难摆脱短视的袭扰:

QQ用了两年多时间才盈利,当年差点卖掉,幸亏他忍住了;

2004年腾讯上市,本可选择纳斯达克卖更好的价钱,不过慎重考虑后,还是选择了香港,因为他觉得,这里更接近投资者,而投资者也是他们的用户,更了解腾讯。多融点钱并不重要,他更想“慢慢发展”;

两年前微信火了,如何充分利用QQ哺育微信,又保持QQ的独立性和特色,是“多子女大家庭”的头疼事,这一生死节骨眼上,他又摆平了。

在类似的时间段,无数风光一度的同行因为走错路,转瞬化为历史尘埃。能把这三步都走对,外柔内刚的小马哥有视野,有耐性,有格局,当然也不无运气。对最后这一点,不客气的挑战者会说,腾讯成为今天的巨人,不是因为它一直选择正确,而是所谓存活者偏差 (Survival Bias)的结果。

小马哥会对此类说法一笑了之。因为从这30分钟的小样本来看,他并不喜欢用大概念讨论问题,那天演讲,他说过的非专名英文单词不超过10个——billion、size、review、case by case……在以满口英文为能事的IT圈,这样的密度算得上克制。

他又很谨慎,话不会说的很满,但还是下了两个十分肯定的论断:“智能终端是人感官的延伸……移动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前一论断可能来自于麦克卢汉对媒介的经典批评——他太想把微信做成电网那样无远弗届的超级媒介,而后一论断早已让许多同行如坐针毡。

小马哥说,微信的特点是信息多,隔几分钟就会有消息进来。

关键是这些消息跟你高度相关,这样即便多你也不会觉得骚扰,这一点,其他新闻、微博、购物等客户端直到今天还没做好。

他说没微信,腾讯可能就面临重大危机。

在做微信时,他和几个核心高层亲自上阵,打磨用户体验,在一家千亿级的公司,这样的危机感真是宝贵的财富。

一位前腾讯员工曾考过笔者:

为什么微信不直接把你QQ联系人一键导进来?

为什么微信的开机画面是一个人的背影,而不是两个人?

为什么微信“摇一摇”功能的声音是来复枪上膛,而开启画面中心却是一朵花?

为什么微信的“漂流瓶”一天只可以捞20次?

为什么微信的语音不可以转发?

为什么微信发文字功能要隐藏?

为什么微信信息没有显示“对方已读”功能?

谜底:上述问题依次对应交际圈与朋友圈、个人与群体、男人与女人、邂逅与骚扰、真实性与煽动性、文字与图片异质信息、发送人与接收人体验的平衡取舍。说破了似乎没什么难,但把所有这些要素集合到一个貌似简陋的产品上,不容易,它经过管理高层完善后没有变得面目可憎,更不容易(你懂的)。

细节里面有魔鬼,人心深处有渴望。人的光明面与阴暗面,相距不过一厘一毫,没有对人的认识,产品再精妙、先进,充其量也就是玻璃窗里供人叹赏的牙雕。还记得PC上功能越来越多的RealPlayer吗?

他把游戏放在第二个讲,PPT上的要点文字是“游戏-关系链”。虽然这些游戏并不复杂,但充分挖掘社交分享功能,满足人渴望认同、渴望炫耀的内心。

小马哥曾说自己最钦佩的人是乔布斯,而乔布斯的产品开发哲学,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用户是闷骚的,他们不会向你诉说自己的欲望,所以问卷调查没什么用,但当你把直抵他们内心秘境的产品放到面前,他们就会两眼放光,大叫“就是它!”。

有人批判社交网络说,它不仅充分占用了你的碎片时间,连你的整块时间也碎片 化了。此处关键在于拿捏“用户体验”与“纵容人性”的火候,在这一点上,腾讯比其他“走老路”或“走邪路”的厂商经验更丰富。

小马哥还很年轻,虽然此前曾讲过,最大的担心是不理解年轻人的习惯。但那天还是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团购者的行为模式——比如在购买前的半路上才会下单。身处高层寒冷宫阙,还没有丧失对神经末梢的感知,令人惊讶不已,而付出的代价就是无数不眠之夜。

据一位腾讯前员工讲,有一次他做了一个ppt,后半夜两点钟就发给了小马哥,本想洗洗睡了,没料到过了二十来分钟,小马哥就发回了修改建议;另一个在腾讯员工中流传的段子是:一天早上来到公司,发现Pony(马化腾英文名)凌晨4点半发的邮件,总裁10点回了邮件,VP10点半回,几个总经理12点回复了讨论结论,到下午3点,技术方案已经有了,晚上10点,产品经理发出了该项目的详细排期,总共用时18个小时。

技术宅男升级为管理者,QQ也由一张软盘能装下,变成今天57.7M的庞然大物,对于已经有近3万员工的腾讯,大企业病是不可避免的魔咒。如何应对?他没有谈自己的勤勉,而是讲员工的年轻化(平均28岁)、简单的工程师文化(50%为工程师)、内部产品团队竞争机制(微信发布前,有好几个团队在做)……

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技术开发者可以在人性的弱点上做文章,而身为管理者,又会痛恨人性的弱点,他在答问环节十分肯定地说:“凡是接触到钱、靠人治的地方,百分之百会出问题。”这表明,他不相信有任何制度能防住人的贪欲,唯一的办法,就是迅速“把不好的风气清掉”。

小马哥在演讲中两次谈及阿里——腾讯公司的生日11月11号, 让阿里做成了购物节;腾讯要与传统行业合作,而阿里要摧毁传统行业——陈述事实而无评价;他对小米的营销、携程的移动端颇有兴趣;他说腾讯在做开放平台,让大家在上面创业,正如微信公众账号登录页面那句“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为此,他说愿意分享腾讯的关注度资源……

他的演讲风格像个产品经理,讲起自己的“孩儿”,没有乔布斯甚或雷军那种“抓人”的舞台形式感。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麦克风突然转到了右手,左手在空中做起大幅度的手势,现场气氛活跃起来。耐心、慢热正是他的风格:先不问用户能为你带来什么,而是先问你能为用户带来什么,只要集聚了足够的人气,就一定能找到不损害用户体验的盈利模式。腾讯才15岁,好戏还在后半场。

小马哥曾经说过,他平生最自豪的事,是1986年拍摄哈雷彗星,但9号现场,他没有给笔者借此发问的机会。那天下午,他最自豪的一件事是:QQ里面经典的消息提示音,是当年从他的摩托罗拉寻呼机上录下来的。

笔者把这段提示音贴在下面,如果您已经听过无数次,不妨再点一下收听。“嘀嘀嘀嘀嘀”——那是腾讯巨人婴儿时代的第一声啼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万科  万科词条  管理层  管理层词条  200  200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