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要做到彼此默契的配合,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看到一些需要彼此配合的体育项目,人越多的项目,就越多人的关注,比如足球、篮球、排球等,不光是彼此之间的默契,更重要的是他们很清楚各自该要做的事情。
有人曾经试图分析中国足球为什么一直无法走向世界,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对于球员之间的配合来说,我们并没有做到最好,而同样是亚洲球队的韩国与日本,在体力与技术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他们所擅长的就是彼此之间的配合。换个思路来解读就是他们彼此之间基本都能正确的领会彼此的意图,而很少产生误会,最终得到了默契的配合。
这只是拿来做个比喻。回到人与人的关系上,除了以前尝试分析过的信任之外,遇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误会”,然而误会从何而来,又为什么会产生误会呢?很多人在产生误会之后能很快的消除而很多人却很难消除甚至误会越来越深呢?这才是我试图思考的问题。
误会的前提以及概念
从词面上来理解,可以将误会这个词分解为错误与领会,联到一起就是“错误的领会”。(我有一个习惯,对于很多的词汇喜欢将其分解开来逐个解读。)错误的对立面当然就是正确,但就“对错”本身而言,都是相对的概念,站在不同的立场,都会认为自己所坚持的观点是正确的,对于“误会”的概念我的看法是:在双方没有及时沟通的情况下错误的领会了对方的一些想法或者做法,最终导致了分歧,最终影响到了彼此的信任。
就像前面说的,对与错本来就是相对的概念,同样的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立场或者用不同的角度解读,都会得出不同的看法。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每个人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基于自己的阅历以及自己的思维模式分析之后所得出的结果。但由于每个人的经历都不相同,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也不相同,很容易产生不同的看法,再加上沟通的不畅,于是想当然的认为对方也会这么想,然而对方也认为你的结论可能与对方一致,这里的关键就是那个前提:沟通不畅的情况下。
那什么又是沟通不畅呢?在我看来,没有表达清楚的沟通都可以算作沟通不畅。生活中的误会比比皆是,看来最先要解决的问题还是解决沟通不畅的问题。只要沟通的问题解决了误会自然会少一些,甚至直接就避免了误会的发生。
被忽略的沟通
拿自己经常经历的事情来说,有时候总感觉自己的爱人或者朋友就应该体谅自己的想法,但是对方也同样在这样想,当双方都想得到体谅的时候,就很难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因为对于自己身边信任的人,会认为即使不用沟通,对方也能理解自己的想法,于是就忽略了沟通。可能就是因为彼此信任的关系,导致很多时候省略了沟通的环节。
其实不管信任与否,在面对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沟通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简单的说就是:在做一件与对方有关的事情之前,打个招呼都是应该的。不能因为自己认为没有打招呼的必要,也不能因为感觉自己是对的或者感觉自己是在为对方着想就可以先斩后奏,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行为。因为你所做的事情,都是基于你自己的考虑,而对方的想法,并不可能与你完全的一致,很多时候你感觉是对的事情,或者你感觉是为对方好的事情,对方并不一定认为对,或者也不认为是对他好。问题就出在,我自己的感觉,但是感觉不能代表一切。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面对将要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只凭靠自己的感觉去做一件事情,特别是涉及到彼此利益的事情,就更不能在不沟通的决定下私自做决定,这个时候的决定多半都会引起误会。
但是沟通的好就不会出现误会么?我看也未必,因为沟通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还有一个容易引起误会的因素,就是感觉,或者可以理解为感性。
无处不在的感性
人类是富有感情的动物。我们很难做到纯粹的理性。当然有很小的一部分人试图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够理性的去对待,但是依旧会掺杂一定的个人感情,当过多的个人感情掺杂进来的时候,误会就会很容易产生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感性的情况下,我们都会想当然的去下一些结论。而往往就是这些缺乏事实依据的只经过假设就得出的结论妨碍了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导致我们相信我们是在为对方着想,但在对方来理解,我们依旧只考虑了自己,并不是完全无私的在为对方做这件事情。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沟通都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在我的观察下,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感性而争论彼此之间谁对谁错,在争论结束之后,往往不但问题没有机会得到解决,甚至彼此产生了更深的误会。因为对于已经产生的误会来说,解释会变得非常的苍白无力,甚至因为解释而变得越描越黑。
前面也提到了纯粹的理性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对于感性来讲,就需要不断的锻炼自己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的清晰,只有这样才有机会避免感情用事,才有机会将误会的几率降低。
如何避免误会
其实很多误会都是有机会避免的,也是很容易避免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彼此之间的沟通问题。
沟通并不是简单的只是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而是一定要得到对方的反馈。但是想得到对方的反馈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最基本的就是把自己的观点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征求对方的意见。因为语言文字只是一种载体,你并不能保证你所说的每一句话或者你的每一个动作对方都能完全的理解。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熟练的运用语言文字,就连我自己,都不敢保证自己用的每一个词汇都不会被误解。一方面需要精炼的语言,另一方面就是寻求对方的反馈,只有沟通到位了并有了一定的反馈了,才有机会规避误会。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主动沟通与被动沟通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尽量主动的与对方沟通,就是用自己最精炼的语言告知对方自己的想法,不要等对方已经知道之后来问原因才来沟通,那样就已经埋下了误会的种子。
如何消除误会
对于已经产生的误会,我们需要积极的消除误会,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极力申辩,只能尝试分析事实,然后根据事实得出问题的原因,只有搞清楚事情的真实原因之后,才有机会消除误会,单纯的只是强调个人的对错,或者单纯的追究责任,对误会的消除都是于事无补。
这里还要回到误会的产生上来,对发生的事情做了不正确的分析导致了错误的理解,而不正确的分析多半是因为感性的推测而不是理性的依靠证据来证明。同样的,要搞清楚事实也需要找到关键的证据,比如我要证明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为了双方的利益,那就需要用清晰而又简练的语言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而对方也需要将自己对事情的结果说出自己的最真实的看法,然后将对错先抛到一边,只对事情的经过做以相对理性的分析,只有尝试找出双方目的一致的理由以及意见的真正分歧,开诚布公的坦言相告,才有机会将误会真正的消除。
任何过于自我的语言都有可能将误会变得越来越深,都将不利于误会的消除。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大概的理顺了一些思路。其实误会并不是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知识之间,都有可能产生误会。都因为没能了解其中真实的原因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最终导致了问题的重复上演。对于误会的解读有机会我还要深入的探索下去,希望下次有机会得出更清晰的结论。
左岸记:误会的产生在于彼此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包括自己理解和对方的表达能力);沟通的首要原则真诚、互利和理解;对话过程可以参考哈维尔的《对话守则》: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2.不做人身攻击。3.保持主题。4.辩论时要用证据。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6.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7.对话要有记录。8.尽量理解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