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进入者的不断增多,同业竞争者们纷纷通过降价、争取效率抢占越来越薄弱的利润,它们无不希望自己能挖掘出全新的商业领域,从拥挤的市场中抽离,开辟出一个无人争抢、前途坦荡的新领域。
十二年前,“蓝海战略”的提出者们用“红海”描绘了这种人多拥挤的现有市场,用“蓝海”称呼面积宽广、尚未被污染的新业务,并鼓励企业摆脱红海,通过价值创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处女地。
然而,“蓝海究竟能维持多久”越来越遭到企业经营者们的质疑。
近年来,在VR蓝海中, 从谷歌、facebook等科技巨头,到名不见经传的初创企业都在争相布局;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内,无论是特斯拉类的专业性厂家,还是乐视、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甚至是传统家电企业格力都力图买到第一张船票;在刚刚兴起的共享单车领域,摩拜、ofo、小蓝单车、小鸣单车纷纷抢占生存空间,京沪广深的街头随处可见颜色各异的出行产品……
一朝一夕之间,蓝色海域就变成一片腥红,企业又重新回到人多拥挤的原点。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劲表示,今天,红海和蓝海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单一用这两种概念描述商业竞争明显不可取。蓝海只是一个片段,所有蓝海终将被染成红色;红海也只是表象,任何一片红海内都隐藏着某些蓝色的海沟。因此,企业绝大多数时候,其实都处于一片红海和蓝海的混合区域——“紫海”之中。
该不该坚守蓝色海域?
1.蓝海溺水,往往是因为两头不讨好
蓝海战略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场景,值得每一个在现有业务中挣扎的企业垂涎:加大服务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买方价值,尽可能压低价格,形成低成本优势,从而让自己的蔚蓝海域长时间内不受其它竞争者的侵入。但是,在新市场频频诱导下,低成本的压力却不断来袭,一些急于求成的中国企业不由地乱了阵脚。
陈劲指出,蓝海战略一手抓产品的创新度,一手抓产品的质量品质,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具备较为成熟的二元文化,但是目前很多中国企业文化仍局限在一元阶段内,无法在生产运营与创新变革之间做到平衡。更有甚者,尚未做好内部的变革调整就匆忙上马开辟市场,最终无法兼顾两头,失去了实现这一美好愿景的机会。
在陈劲看来,那些率先在蔚蓝海域中插上自家战旗的企业——如美的集团和阿里巴巴,都在“ 创新”与“质量”之间做到了较好的平衡。美的富有远见地布局智能生产,并专注工匠精神,最终成为全球家电的领军者;阿里巴巴提供定价低廉而独具颠覆力的服务产品,才能不断扩张阿里生态圈的聚合力量。而更多蓝海的试水者,一旦只见“创新”,不见 “质量”,就会对自身品牌造成持久的、致命的损害。
2.不具备足够的战略空间,就别轻易挑战蓝海
“蓝海战略之父”W.钱·金教授2016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强调了面对成群结队的模仿者,蓝海业务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和保护,陈劲教授也深有同感,他认为,影响蓝海持久力的关键在于企业的战略方向。蓝海变红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所选海域的战略空间狭小,更新和保护的机会则会有限,水质清澈的时长将被大幅缩短,企业将在变红的瞬间束手无策。
2008年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开始利用自身的大数据与云服务技术,与全球的政府、本土企业与技术人员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帮助城市的运营与管理工作变得更加有效,这个庞大而漫长的系统工程虽然还在开拓阶段,但目前尚未被对手搅红,也为IBM未来业务的扩容与修复提供了宽广的空间。2014年,IBM又开拓出“认知计算”新蓝海,企图通过人工智能,加强对多个行业领域的布局。
中国企业在具有先发优势的高新技术方面,与西方企业具有一定差距,对于那些无法找到大容量战略空间、冒险进入狭小蓝海的企业,一旦风险来袭,“一锤定音”的失败可能马上就会到来。
因此,如果想将蓝海片段尽可能地延长并保持,需要企业具有成熟的二元文化和广阔的战略空间。
让红海中被遗忘的角落变蓝
“紫海战略”是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斯蒂芬·卡明斯(Stephen Cummings)在与陈劲探讨时提出的概念,他们希望能够把红海思维和蓝海战略整合到一起,为当下的企业竞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紫色是红和蓝的结合,这也是当下企业所面临的新常态。紫海战略意味着要在红海领域中开拓出新蓝海,企业一方面立足于红海的现有业务与成熟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将“蓝色领域”从中分离出来,挖掘出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生产出品质高档、成本低廉、市场广阔的优质产品。高创新、低成本和用户优化,是执行紫海战略的三大关键。
亚马逊就是紫海战略的一个典型实践者。
图书销售网站出身的亚马逊,依然选择在红海之中分离出“电子书”的蓝海市场,通过发售Kindle电子书阅读器,把消费者的阅读对象从纸质图书转移到了电子产品,并利用大数据技术为用户实现定制化服务,提升了用户的消费体验;采用批发代理机制实现电子书的买方垄断和零售卖方垄断,大幅降低产品的购买价格,使其远低于苹果公司等其他竞争对手,实现了质美价优的新服务。到了2015年,亚马逊这一业务占据了美国电子书总体购买量的 74%,形成了不容颠破的强势垄断。
在肉搏式竞争的手机市场中,小米模式同样也是紫海战略的领航者,它试图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电商模式创新、用户导向思维杀出一条血路。在四年增长的“高度公路”上狂奔之后,小米手机在2015年开始遭遇销量瓶颈,于是它一面继续扩容,一面立足于原有的用户基础,通过供应链合作创新,进军“利润像刀片一样薄”的家电产业。虽然其效果有待观望,但是陈劲教授认为,小米“像同仁堂一样做产品,向海底捞学用户服务,向沃尔玛、Costco学运作效率”的“新国货”思路,对于转型中的中国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企业为什么要选择紫海战略?
蓝海只是竞争形态中的一个片段,紫海才是持久的状态。在陈劲看来,从中国企业实践中得来的紫海战略,尤其适应现阶段中国的商业竞争环境。
1.保持中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
陈劲表示,虽然蓝海战略理想化地强调“低成本”,但是这是一种相对描述。从实践中看,若想开拓出新市场,其空间的产品和服务往往需要高端技术的帮助,很难做到绝对的低廉。
相反,紫海战略充分利用已有的市场资源、默契的技术支持、熟悉的用户偏好,可以真正做到成本优势。“紫海战略的首要标准就是,性价比要比其它企业都具有竞争优势。”
目前国内劳动力成本攀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消费结构正在升级,传统的中国制造路数已经无法在国际市场中分到更大的蛋糕。但是差异化、高质量的商品策略仍需要与低价结合起来,才是中国企业利用历史优势,重塑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2.开发普及率高的大众化产品
陈劲认为,蓝海市场的服务对象不是大众。新产品所吸引的,往往是小众的高端市场。虽然也有蓝海企业通过长时间的经营与维护,最终将产品拓展到主流消费者身上。
比如,Netflix在十年间从边缘创新的在线影片租赁商,逐步发展到全民流媒体。但是漫长的投入周期同样考验着企业的耐性与风险承担能力,这在高不确定的商业社会中显得尤其残酷。
而紫海战略立足于原有的红海市场进行用户优化,所产出的新产品或服务,具有天然市场占有率优势。中国企业目前最需要的,正是这种大众化、高覆盖率的革命性产品。
3.有益于中小企业实现战略突破
以IBM、阿里巴巴、美的集团为代表的蓝海战略胜利者,都是在拥有了一定的资源与规模之后,渴望到达一个无人抢占的市场时,选择了寻找新战场来为未来布局。但这对资源短缺型企业或中小型企业来说并不适用。首先,新市场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其次,一旦中小企业全情投入,遇到风险之后,就有可能会覆水难收。
但是,已经被竞争对手占领的红海市场,实际也是消费者确定存在的成熟市场。无论是何种规模的企业,在自己的海域之内,都拥有独特的用户群体与领地资源。中小企业在红海之中,寻找竞争少甚至是无竞争的区域,就极可能因为相对优势而取胜。
陈劲提醒企业领导者,若遵循传统的经营思路,企业在同质性的红海中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很小;若大胆尝试全新市场,企业往往捉襟见肘地面临诸多风险。海域的变化是时刻都在发生的事实,红蓝也在逐步加深渗透,企业在保持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进行开拓创新,正是紫海战略的意义所在。对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来说,这也是效率与安全上的最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