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有2、3年没看梁文道先生的文章了。刚才看到一篇《越能放下自己,你就越快乐》,小小跌了一下眼镜。原来还算清醒、冷静,常能言人不明真相的聪明人,怎么今天会如此“知音体”、如此“心灵鸡汤”呢?
有人说他越来越装(和余大师一样),有人说他老了于是善良了,我倒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是不是他内心越来越向外界、向无常妥协了?或者说,觉得世事不过如此,很多事情认识清楚了又如何?这或许也是他信佛的缘故吧?于是,他开始觉得有责任去用自己的认识“渡”人了,而不像过去,是凭“理智”、“智识”在兴致勃勃地探索未知。拿我自己一个亲身体会就是——教化别人的责任感,会让一个人越来越知音,而不是越来越锋利!
比如我做老师越久,自己都发现,现在说话节奏越来越慢,越来越婉转,越来越尽量要求自己滴水不漏“政治正确”,过去那种快意恩仇、挥斥方遒的“啪啪啪啪”直刺问题的感觉,少了很多。我不认为这是年龄渐长的缘故,而是内心总有个东西在提醒我说,注意:现在的学生们会懂吗?能接受得了吗?
于是我开始回想。从小到大,自己对老师的情绪,主要是“佩服”或“不佩服”,以及“无感”(转眼就忘),似乎很少出现当下国内大学常听到的“喜欢”这种情绪。“不喜欢”是有的,主要觉得某个老师太蠢或观念太陈旧,怎么还在误人子弟。总觉得“喜欢”某老师这个说法,有将老师做亲人看的趋势。至少我以为,一所“好大学”的老师,在校期间,没这个责任。(毕业之后,学生和老师处成朋友,是另外一回事儿)
当然,赢得众学生喜欢,的确是件好事儿。可现在的大学生,评论老师多用“喜欢”或者“不喜欢”,我以为,这其实是一种情绪,而不是一种基于学术事实基础上的判断。也许现在的中国学生还根本不具备这个能力,只能单纯地以是否各种体制认可的大牛、各种类型排行榜来佐证;或者说中国大学根本没形成这样一种专业(学术共同体)评价氛围,提供给学生们去辨别认知,剩下的,只能是一地鸡毛的八卦流言。
我在美国这段时间,关注很多留学生,发现很多人到国外也还是用这套评判标准:排行榜,大牛与否,八卦留言……而不是他的具体学术观点如何?与自己的学术兴趣、学术能力能构成了一种怎样的关系?他的学术观点在本学科发展趋势中是怎样一个位置?……
这是一所“好大学里”该发生的事儿吗?如果这个已经变成一所“好大学”的普遍现象了,那我对这个职业的乐趣,基本也就消失了!
--------------------------------------------------------------------------------------------------
下面是在豆瓣发出本文之后(豆瓣地址),看到有很多回复之后加的一段话。
没想到这么多回复,这么多种理解,放在这里大家自己看、自己辨析吧。
各位不用争执,我也不会参与争执(除非涉及到具体现实有误,而这是我最不愿意在讨论问题时掺杂进的“主观”东西)。说到底,这涉及到价值观,而不是有没有一个“答案”的问题。
碰到价值观层面,我的基本态度就是“呈现”,不强求一致,因为事实上也不可能一致。从这个角度,我反倒有些理解梁文道先生。我尊重,但我自己不会这么做。
我再把自己的观点明确一下:一个(好大学)的教师(所谓好大学,这里没有任何歧视,我自身的教与学经验,仅限于这类学校,不同学校在中国内容差异甚大,所以没资格乱发言),他的身份应该首先是知识分子,而不是“渡”人的“(准)圣人”,怀揣教化之心去“塑照”别人的思想,势必对知识分子的角色有所损害。而且仅就“修正(教化)别人价值观”这种说法,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以为的一个现代、理智、平等的思想基础上,也很难成立。
至于(大、中、小、不同类型的大学)老师究竟该承担什么责任,其实可以回到一个基本分歧原点去看:西方的早期教师典范大致可以柏拉图代表,我粗糙理解,他应该更多地是个“智者”;中国教师早期模范大致孔子当之无愧,我粗糙理解,他应该更多地是个“道德家”。每个教师取哪类价值观,以何种类型行教职,至少在“好大学”这个领域内,我个人倾向前者。
所以,那种想要在“好大学”老师处寻找人生导师、渴望教化,以帮助自己从幼童成人的人,请理解我在思维上对此比较反感。但这并不代表我在实际工作中,会将此类学生推到门外。从职业操守出发,我会尽我所能帮助在实际中碰到的不成熟学生长大。但应该可以想像,由于上述个人价值观倾向,帮助他们成长的方向,肯定不是引导他们走“正确”方向,而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自主培育一个成熟、独立的自己。
学生普遍幼稚化、空心化的现象我以后还会反复说。而且还要一点点去深入观察、分析,有哪几类表现?原因何在?目的不是为了映衬我个人青春期有多成熟、有多nb,而是说在我还做教师的前提下,我有责任想办法来探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前几天看到某老年名人做演讲,内容是说找到了一个一通百通的人生方法,我当即晕倒在桌旁,一阵……
迄今为止,我对这种在中国常见的“老人(还包括各种学说、神人宣称)看透一切”的找到终极解决方法与答案的斩钉截铁般的成熟,及其思维模式,至少现在,我从个人已有的常识角度,第一:不会相信,第二:也不容许自己向这个方向发展。
我最理想的人生状态是:一直到死,都有很多“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萦绕心中,我希望自己一直处于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反思的状态中。希望自己一直是一名学生、一个不成熟的人,一个看到大千世界始终还会乱想一气的人。当然,最好、最理想的状态,是和一群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一起互动着瞎想、一起成长。